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32KB ,
资源ID:10970851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109708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庄子的生死观.doc)为本站会员(精品资料)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庄子的生死观.doc

1、庄子的生死观摘要:庄子以“道”的本体论为基础,发展了老子“道”的理论,建立起全面系统的生死观。庄子对生死的看法逐层深入:其基本态度是重生贵生,苦生乐死;在“道”的层次上认为生死自然,生死气化;而庄子希望达到的境界则是生死齐同,不生不死。庄子生死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培养人形成积极地生死观具有很大的价值。关键词:道 生死观 自然 气化 正文: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对于生死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有过无数的探讨。其中道家的生死哲学,以其丰富的理论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彰显于世,成为中国生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庄子作为道家的集大成者,吸收了老子有关道与生死的思想,建

2、立起较为系统全面的生死观,其对生死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可谓影响深远,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一、庄子生死观的提出要了解庄子的生死观,首先要了解庄子的“道” 。 “道”是老庄哲学体系的核心,作为形而上的存在,是宇宙的本源。老子曾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就是指“道”先于天地而存在,万物都是由“道”派生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理论,他认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亘,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同老子一样,庄子也把“道”作为宇宙的本源,它无形无象,先于天地生,万物由“道”生成又受其制约。 “道”在本质上便包含着将生命融入宇宙的意味,这是道

3、家对生命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得到的智慧结晶。庄子的生死观,是建立在“道”的“有” 、 “无”理论之上的。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在庄子看来,人和宇宙中的万物一样都是来源于“道”的,人由“道”产生,死后又回归于“道” ,在“道”中化为无,而“无”又是“有”的开始, “无”再经过“道”又转化成了“有” ,这一过程不断流转,人的生死实质上就是“道”的有无转化。老庄之道,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老子站在宏观的高度讲“道” ,把自然界的法则运用到人类社会,倡导人与自然共生。而庄子则更侧重于对个人人生价值的探讨,关注人生的终极意义,下面将进行详细分析。二、对

4、庄子生死观的解读1、庄子对生死的基本态度:重生贵生;苦生乐死在老庄所处的时代,中国人基本上形成了“重生恶死”的生死观。一方面对生充满了渴望与留恋,不少帝王将相甚至苦苦追寻长生不死之术;另一方面因对死亡的无知而感到厌恶与恐惧。对这种生死观,庄子既有认同,也有否定。首先,庄子“重生贵生” ,这不是简单的对生命长度的追求,而是肯定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在庄子那里,个体生命的存在得到了充分的认同与肯定。 “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让王 )真正尊重生命的人,不会因为贫富而伤身累形。从肯定生命价值的立场出发,庄子坚决反对“丧己于物” 、 “先性于俗” (缮性 )和“以人灭天” 、

5、 “以故灭命” 、 “以得殉名”(秋水 )等损害生命的行为。在庄子看来,作为生命存在具体表征的“身” ,其价值意义往往并没有为人们所真正认识。相反,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以身殉物,从小人到圣人,无不如此:“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骈拇 ) “殉”意味着牺牲个体的生命,而名、利、家、天下则是形形色色的外在对象,为了身外之物而自危其身甚至放弃生命,是相当可悲的:“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让王 )庄子认为无论是为名而死还是为利而死,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对个体生命的戕害,都是庄子坚决反对的。从肯定生命价值的立场出发,庄子一再突出养

6、生、保身、全生对个体的意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养生主 )庄子对养生之道极为重视,只有心、物、形、神具养,才能守住本性之真,合于自然之道,从而“尽其天年” 。养生的道理就在于顺应自然,心性虚静,精神专注,无拘无束。个人若能保持这样的精神状态,就能使形体和精神无所不适,免于伤害。其次,在重生贵生的同时,庄子并不怕死恶死,而是以生为苦,以死为乐,坦然面对死亡的到来。 “人之生也,与忧惧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之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 ”(至乐 )庄子对人生的意义是存在质疑与困惑的,他将生命过程作了如下界说:“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

7、生者,尘垢也。 ”(至乐 )与“生”的假借性,悲剧性形成对照的,是“死”的完美性。庄子认为活着是一种痛苦,死了是一种快乐,死意味着人生之累的解除,因此死亡甚至超过了生存本身的生命价值。在至乐篇中,庄子讲了一个关于髑髅的故事:“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之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

8、,从然以天地为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在髑髅看来,庄子所谈及的全是人生在世的累赘,人死后则没有上述的种种忧患,相反正是由于抛弃了“生人之累”而感到无比快乐。这种快乐即使是向南称王也无法相比。庄子借髑髅之口表明死亡并不可怕,甚至不必去憎恶死亡,相反这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解脱,是值得高兴快乐的。2、庄子对生死在“道”的层次上的认识:生死自然,生死气化。庄子既然重生贵生,提倡养生,却又苦生乐死,向往死亡,这不是自相矛盾么?实则不然,二者在“道”的层次上其实是统一的,即生死自然。道家对于生死问题的探讨是侧重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探讨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老

9、子将“自然”视为万物之本性,而“道”则是自然之本性。人从自然中演化而来,生与死的变化也是自然之“道”在个体生命中的体现,非人力所能改变。庄子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 ”(知北游 ) “天地”即自然,作为大化流行过程的产物,人之“身”与“生”都本于自然,而不属于人自身。“生”非人之所有,而为天地所委,这一看法着重从宇宙自然的尺度定位人的生命意义,并将人之生归属于万物齐一的存在境遇,与之相联系的是向自然的回归。 大宗师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10、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这里的前提是将人的生命视为自然链中的一环,人之“身”源于自然,生命终结之后又回归自然, “为鼠肝” 、 “为虫臂” ,以十分生动的形式表明,人之死意味着融入自然,化为自然循环过程中的质料。作为一个循环的过程, “生”与“死”的往复在庄子看来是无穷无尽的,个人应以顺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生死,而不能人为地求生避死。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能够对生死抱有平常的心态。所以养生也好,乐死也罢,都不过是顺应自然的体现。在列御寇篇中记载了庄子将死时的一段话:

11、“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 ”由此可见,庄子对生死看得很开,把自己的死当作回归自然大道,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体现,这又何乐而不为呢。这种自然的生死观进一步发展,就是庄子的气化理论。庄子认为从本质上说,天地万物通于一“气” ,而“气”具有重要的化生功用:“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人世间 )就其性质而言, “气”只有阴阳两种:“阴阳者,气之大者也。 ”(则阳 ) “气”的阴阳属性能够对人产生重要的影响:“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天道 )庄子把人的生死归结为“气”的聚散变化:“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

12、,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知北游 )万物的生灭变化归根结底都是“气”之所为, “气”的聚散就决定了人的生死变化,因此生与死在“气”的层面上得到了统一,这就是庄子所说的“通天下一气耳” (知北游 ) 。在至乐篇中,庄子更为系统的阐述了生命的演化过程:“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查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

13、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在庄子看来,宇宙产生之初是没有生命、没有形体也没有“气”的,经过演变转化产生了所谓的“气” ,“气”再经过演变转化产生了所谓的形体,形体再经演化产生了生命,生命再经过演化再次复归于“气” 。无论是生命的产生还是死亡,在庄子看来,都是“气”变化的结果,是“气”从一种形态到另一种形态的转变。生命现象就是气化现象,人的生死流转不过是自然之“气”随着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而已。随着“气”的聚散,人的生死也在不断交替变化,由于生死都根源于“气” ,都是一“气”之所为,所以生死无非都是假借的产物,因此死亡并非是生命绝对意义上的终结。庄子通过“气”的聚散变化来揭示人类生命的生死机制

14、,打通了人类生命现象与宇宙万物之间的联系,将“道” 、 “气” 、生、死这些构成生命最关键的几个环节联结起来,体现了其生命气化思想的完整系统性。3、庄子生死观所要达到的境界:生死齐同,不生不死。庄子认为,生死是否有别,全在于认知主体是否能够“齐物” ,以超越的心态对待生死的束缚。在庄子看来,事物的差别对于具有不同“心”的认知主体的意义却是不同的,在“成心”即“不齐”之心的关照下,就会产生各种差别。而在“道心”即“齐物之心”的关照下,则万物的差别可以混化为一。因此庄子主张“齐物”而反对“师成心” 。在齐物的态度下,庄子进一步提出齐生死的主张,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死齐一,本无差别。 “生也死

15、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若生死为徒,吾又何患!” (知北游 )所谓“死生之徒”也就是生与死的相互转化,虽然生为开始,死为终结,但从本质上说,都是生命运动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而且生死转化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生可以转化为死,死可以转化为生,就像昼夜更替一样,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从齐物的立场来看,个体生命所面临的永远无法跨越的生死之自然大限实际上并不存在。因此庄子反复强调:“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山木 ) 、 “死生存亡之一体” (大宗师 ) 、 “有无死生之一守” (庚桑楚 ) 。庄子在大宗师中,列举了子祀、子舆、子犁、子来等人在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时候,不是惊慌失措,也不是悲痛伤心,而是

16、坦然面对,甚至欢欣鼓舞,感谢自然的伟大造化,这等境界实在令人佩服。正是有这种生死齐同的超越性观念,才能够实现对生死之困的突破,使人的精神得以解放。道家生死观的最高目标是达到死而不亡、不死不生的境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三十三章)这就是说,人的肉体虽然不存在了,但只要精神没有被人遗忘,他就超越了生命的有限性,而达到精神的永恒性。老子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七章)又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老子十三章)由此可看出老子仍相信“无身”之我的存在,这其实也就是相信人的生命能够以另一种

17、形式存在,而且这样一种存在被认为是永恒的。在老子的思想中, “死”与“亡”的意思并不相同, “死”指的是生命活力和机能的消失,是生命运动的终结,它着重指人的形体而言;而“亡”是消亡,是归于“无”的一种状态。在老子看来,一个人的生命就肉体方面来说,有生必然有死,但肉体的死亡并不等于整个生命迹象的完全消失,因为生命存在重还包括精神的因素,生命机体可以死亡,但是精神仍然可以发挥作用。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具有思维能力,并且人可以运用这种能力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老子所说的“死而不亡” 。要达到这一境界,在庄子看来只有通过“体道” ,进行精神修养,达到“与道相辅而行”(山木 )的境界。而

18、这种境界,具体到生死问题上,便是在经历了“外天下”、 “外物” 、 “外生” 、 “朝彻” 、 “见独”的精神修养之后而达到“无古今” 、 “不死不生”的境界。这种境界,是“至人神矣死生无变于己” (齐物论 ) 、 “彼游方之外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生” (大宗师 ) ,这是庄子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对于这一境界,庄子还在不同场合进行了多次描述:“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大宗师 ) “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刻意 )由此可见, “真人” 、 “圣人”是不生不死无始无终

19、的,是达到与“道”合一境界的人。他们都是“道”的化身,与“道”同体,因而具有超越、逍遥、放达、解脱的秉性,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无穷、无限的境界。正是在此意义上,道家在境界层面上超越了生死之困,达到了死而不亡,不死不生的境界。但这种永恒,却是既不同于肉体长生也不同于灵魂不死的。庄子所追求的是绝对的、自由的永恒状态,是一种融入自然的永恒。三、庄子生死观的意义与价值1、理论意义:与儒家文化形成互补。受儒家文化影响深重的中国人一向忌谈死亡。所以,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生死观总是把思考的重心放在“生”上而忽略了对“死”的关注。这就造成有关“生”的哲学极为发达而有关“死”的哲学极为贫乏的不平衡现象。这就导

20、致了国人对“死”知之甚少。而正由于对死亡的无知,人类才无法克服对死亡的畏惧和悲哀等负面影响。只有把死亡当成庄严人生的一部分,才能充分认识到死亡的独特性、自然性、尊严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认清“生”与“死”的完整意义;只有深知“死”的意义的人,才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来承担一切人生的苦难和挑战,才能让自己活得有价值、有尊严。庄子对“生”尤其是“死”的全面系统的论述,与儒家“乐生”的文化形成互补。在生死问题的探讨上,儒家的立足点主要是人类社会领域, “生”固然被置于更优先的地位,表现了对人生的注重与敬畏,同时又在更高的层面上对“舍身取义” 、 “杀身成仁”给予充分的肯定。而庄子的生死观则侧重于自然领域,

21、是立足于宇宙自然的视野对生命进行审视,人的生死都应顺其自然,因此庄子对儒家取义成仁的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其是违背自然本性的表现。二者的生死观各从不同角度阐发,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生死哲学。2、人生价值:培养人形成积极地生死观 庄学生死观呈现出两大明显的趋向。一方面,它重生贵生并积极寻求养生之道;另一方面,它苦生乐死并坦然面对死亡的到来。这就告诉我们,与“生”看似不同的“死”本质上是“气”的聚散变化,是大自然演化的一种形式、一个过程,和“生”实际上是贯通为一的,既是必然的、命定的,又是自然的、客观的。 “生”与“死”本质上是齐同为一的,没有区别的。对个体而言, “死”所显示的唯一性、

22、独特性与存在的有限性总是相互联系。在宽泛的意义上,人的日常活动固然也有独特性,但“死”显然以更严峻的形式突出了这种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个体的生命过程既不可重复,也难以替代。不仅如此,世界对个体所呈现的意义,也具有独特而不可重复的品格。同时,庄子的生死观还告诉我们,作为自然造化的一员,个人应该积极参与到大化流行之中,尽可能的“保身” 、 “全生” 、 “养亲” 、 “尽年” 。庄子对生死的理智认识有助于现代人认清生与死的本质,充分珍惜、重视自己宝贵的生命,让自己活的更有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加强人们对死亡价值和尊严的认识,从而消解对死亡的恐惧,摆脱对“死”感情上的痛苦,坦然的迎接死亡的来临。4、庄

23、子生死观给我的启示以前我在晚上睡觉前常常会思考生死问题,尤其是死亡。因为觉得其中大有玄机,黑夜中的那种压抑感与虚无感似乎都与死亡有所类似,然而我们始终无法对死进行描述,只知道它与生对立,意味着个体存在的终结,是此生的尽头。把死当作一个临界点来看,对界点之后我们无法认知更不能认知。我思考死亡而死亡正消解了我的思考,这似乎是一个悖论,越是想的深入就会越发的恐惧,我始终也没有给自己在死亡问题上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从庄子的生死观中,我知道了自己困惑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将生死对立起来看待,将死看作是与现实人生对峙的异己存在。作为人无法左右而又不能不面对的现象,死就不可避免引发各种形式的恐惧意识。而庄子看待生

24、死则是站在“道”高度,把生死理解为“气”的不同存在形态,这样一来,死就不在是与生对立的异己存在,也就无所谓是生的尽头了。生与死相通相齐,都是自然演化过程中的现象,顺其自然,生死统一,对死思考的不能可以通过对生的思考加以转化,这无疑有助于淡化对死亡的畏惧。然而庄子从自然的角度去剖析生死,却未能对生死内涵的社会意蕴给予必要的关注。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是具有社会属性,所以人的生死也必然会与社会相关联。人身处于社会之中,就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生死要想完全顺应自然似乎是渴望而不可及的。庄子从本体论的高度消解了生死的困惑,但总感觉缺乏现实的内容而仅仅给人以思辨、抽象的满足。参考文献:1冯友兰:

25、中国哲学简史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年 5 月 2崔宜明:生存与智慧庄子哲学的现代阐释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 12 月第 1 版。3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3 月第 1 版。4韩林合:虚己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1 月第 1 版。5杨国荣:庄子的思想世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6 月第 1 版。6刁生虎:庄子的生存哲学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5 月第 1 版。7陈引驰:庄子精读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9 月第 1 版。8陈绍燕:庄子的智慧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12 月第 1 版。9明婧:庄子之生死观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年 05期10谢翾:浅析庄子的死亡观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年 03 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