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千米素质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经历认识千米、建立 1 千米长度的过程。能力教学点:体会长度单位千米的含义,知道 1 千米=1000 米,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德育教学点: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感受长度单位“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从网上收集数学信息。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教学难点: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一、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用米尺测量了 10 米有多长。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玉村小学到北国商城的路程到底有多长?用上节课的方法行不行?你有没有别的办法?根据学生的回
2、答整理,当测量的路程长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千米。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1、 教师提出问题:估算一下你家到学校有多远。请大家拿出上节课“做一做”第 3 题自己记录的结果,亲自算一算。2、 指名说一说自己估算的结果。3、 课件出示:丫丫、红红说话的内容。4、 师整理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估想::一米有多长?10 米有多长?100 米有多长?10 个 100 米是多少?(学生闭眼想象)。5、 板书: 1000 米=1 千米 或 1000M=1KM 教师指出读时应注意如何停顿。师领读,(学生齐读两遍)。6、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的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都是十,而今天学
3、习的进率却是 1000,如何记忆进率呢?教师告诉学生(手指游戏),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大拇指和食指之间距离较远,正好表示它们之间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欲望,并了解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通过学生计算交流,感受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学生自由说学生 1、坐出租车。看一看计价单,估算一下。学生2、坐公交车估算一下。学生 3、骑自行车。学生 4、步行,看每分钟走多少米,大约走多长时间。(手指游戏)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大拇指和食指之间距离较的进率是 1000。7、 幻灯出示书上说一说:“谁家到学校不到 1 千米,谁家到学校超过 1 千米?教师指
4、名回答,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回家时体验一下 1 千米到底有多长。8、 前几天体育老师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四圈,每圈 250 米,实际是跑了多少米?谁来说说赛跑的感受?课件出示:标准操场跑道图。教师:这个操场一圈 400 米,跑几圈就是 1 千米?(学生动手计算)。9、 师:万里长征是我国的象征,它到底有多长?(课件出示图片)10、2008 年在我国北京举行的 28 届奥运会,谁知道马拉松赛跑的路程是多少?(课件出示)11、教师:我国面积有 960 万平方公里,那么东西和南北相距多远呢?(课件出示:我国地图。)三、巩固练习:1、幻灯出示:课后“做一做”第一题。同学互相交流答案。2、课件出示书上“知识窗”。3、幻灯出示:课后“做一做”第二题。要求:课下收集,下节课交流。用身边的事物进一步感知 1 千米有多长,建立 1 千米长度观念。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介绍万里长征的长度、马拉松赛跑的路程和我国东、西、南、北的距离,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里”这个长度单位和有关万里长征的知识。远,正好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学生 1、我感觉很累。学生 2、我都觉得喘不上气了。学生 3、没什么,还可以。交流从网上收集数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