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水文化,山水文化在旅游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旅游就是游山玩水,这是许多人的看法。虽然眼光狭窄了点,可不管怎么说,游山玩水确实是旅游的主要内容,因为旅游主要是欣赏大自然,而山山水水是大自然本身最美的部分,南朝的陶弘景对江苏句曲山喜爱有加,曾向朋友夸赞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低。两岸石壁,玉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晚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竟跃。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此其奇者。”然而在中国,山水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物,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个政治人物步入政坛被形象地称为“出山”。反之,离开政坛则被称为“归山”。“山高水险”高度凝练地描述了仕途的艰辛、人生的危难。
2、“山雨欲来风满楼”则成了政治斗争的生动写照。失意的封建文人离群索居往往被说成是“南山归隐”或“东山高卧”。而归隐的文人高士则被称为“南山豹”;心在朝堂、身在林泉的归隐者被戏称为“山中相”(身在曹营心在汉)。“万水千山”表达了地域之间的遥远。“高山流水”唱和了人生的情怀和友谊。美丽的风光可谓“山明水秀”。突然爆发的灾难可言为“地裂山崩”。“江山”一词作为国家的概念,从古到今被广泛地使用着。封建时代的帝王们在谈到他的国家时,总是说“朕之江山”如何如何。在那些时代里,国家是帝王的私产;今天,领导者们在使用这个词时,往往爱把我们的国家表述为“无产阶级的江山”,以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含义。唐代诗人李贺有“
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名句,今人毛泽东则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绝唱。显而易见, “江(水)山”一词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物,而是象征国家的政治含义。正如李煌词破阵子所云:“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国家(家国)和江山(山河)是一对等值的概念。可见,“山”、“水”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联系密切。“山水”在我们的文化中已经上升到国家的概念,“山”和“水”在中国人的观念意识中,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里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一、山水文化定义山水文化指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生态环境优良,有一定文化积淀,具有美学、文化、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综合体。具体解释:所谓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是
4、指山水地貌景观比较特别,具有地质上的特殊价值。所谓生态环境优良,是指自然山水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依然维持着它形成年代的地质地貌特征。所谓具有一定文化积淀,是指自然山水所在区域积存了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遗存。包括有形的、可触摸的、占据一定空间的物质文化遗存,及无形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精神文化遗存,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绝云气,负青天,直上九万里”的自由适性精神。所谓具有美学、科学和文化价值,是指山水能够满足人们游览、审美、科研、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在山水文化中,既包括有形的部分(山水及其生态环境),也包括无形的部分(文
5、化)。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灵魂,二者密不可分。,二、中国人的山水审美意识山水进入人类的文化圈,成为审美的直接关照对象,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我国山水文化的形成过程: 1、先秦:自然崇拜山水意识源头远古神话传说形象而生动地透露着古人的山水意识源头自然崇拜凡是人类所不能理解的自然现象,如山峦群峰,河流江海、雷霆闪电、飘风暴雨、乃至于太阳、月亮都赋予神性,充满着威慑力量,俨然是自然的主宰。 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几乎没有战胜自然的能力,因而先民们既感激青山绿水的养育之恩(韩诗外传中所说:“山者,万物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殖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吐生万物而不私焉。”那时,正
6、是由于人们的生存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自然山水提供的物质及其条件,所以在心理上、感情上总孕存着一份对山水的温馨之情),又畏惧险山恶水的巨大威胁,只好在敬畏心理的驱使下对高山大川虔诚祈祷、顶礼膜拜,而对大自然并没有产生多大的感情。,古人仍借助想象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女蜗补天”中的“女蜗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精卫填海”中的“(精卫)常衔西山木石以埋于东海”等皆表明中国人早在上古时代就已经蒙上强烈的征服山水意识,有一种寻求解脱、摆脱约束的愿望。自然崇拜和自然征服愿望两种截然不同的山水意识产生的结果是以山水为主体形象的神话和以改造山水的英雄人物为原型的神话传说大量产生并广为流传,这些神话传说不仅反映了
7、人们的理想观念,也为高山大川涂上了美丽、神奇的文化色彩,形成了中国旅游文化传统中的附会传统。,易经是古人山水意识的升华与结晶随着社会发展,物质财富逐渐丰富,奴隶主与奴隶矛盾激化,长久军阀割据战争,自然山山水水被毁坏,人们开始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八卦图衍生自中华古代的河图与洛书,传为伏羲所作。其中河图演化为先天八卦,洛书演化为后天八卦。八卦各有三爻,“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立八方,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性质与自然现象,象征世界的变化与循环,分类方法如同五行,世间万物皆可分类归至八卦之中,亦是二进制与电子计算机的古老始祖。 易经称“润万物者莫润乎水”,道出了山水与世
8、界万物的产生、生长的关系。易经理解山与水:天一生水,水生万物,一分为万,万合为一。水生木,万种植物覆盖山体,山体又承载万物,养育百兽千虫人类。山水互相依存,互相协调,互相制约,交替转化,阐述了人类只有维护自然规律才能生存的辩证道理。,崇气观念是山水意识的哲理化从古到今,哲学与山水就进行过双向交感,有着相互渗透、相互生成的历史,所以说自然山水也哺育了中国的古典哲学。在古人看来,山水是气组成的,人也是气组成的,物我同源,天人合一,山水与人之间,存在着“气”(阴阳二气)这种共同的始基物质。基于这种认识,古人根据山水景观中变化速度的快慢,又进而将其划分为“形生者”和“气化者”两类。所谓“形生者”,指的
9、是阴阳二气在虚空中斗争,落在下面结为地块的重浊之气;所谓“气化者”指的是阴阳二气斗争中上升到天空中的轻清之气,以此来解释名山大川、幽溪绝壑的形成以及变化万千的气象。易经用它们阐述着万物万象的静变通达之哲理。,老子道德经:“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在儒家哲学中,孔子观水,以它“逝者如斯夫”的进势,表述了一种虽是不断地过去,却具有永恒的“不舍昼夜”的勇迈古今的精神。孔子经常以山之高峻来比拟理想中的古代圣明君王的仁爱美德,并把山当作他所崇拜的“仁者”的形象。孔子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论述“智者”与“仁者”所具有的各有侧重的品质特征:“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10、”。“智者”之所以“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长育万物的山具有宽厚阔大、巍然不动的“静”的特点。 孟子、荀子、董仲舒都曾就孔子的山水观作了些独到的发挥和发展。如孟子的“盈科而后进”山水观,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性而充分的表达了锲而不舍、努力躬行的完善道德人格。董仲舒的山川颂中的山水观,从道德哲学的角度赞美了山水:高峻、宽厚的山具有滋养万物的特点;“物皆困于火,而水独胜之,既似武者”的特点。老子哲学受到过水性的启发。老子借水论水而喻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子善能,动善时。”这种崇
11、尚元气的观念,将山水意识升华为哲理:使我们的祖先摆脱神秘观念的束缚,而进入到人本主义的新境界。,2秦、汉、魏六朝:“比德论”宗教“畅神”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摆脱了对自然山水的畏惧心理,转向亲近自然、热爱山水,并将自然山水的品性与人的道德精神联系起来,进入所谓“以山比德,以水比智”阶段。 这一“比德”观的特点是以人的社会化道德内容来类比自然山水,所以称作“以德观物”的自然山水观。这一自然山水观标志着中国古代人对自然山水世界开始摆脱简单、直接、被动的物质利益关系,而进化到以一种精神的满足和愉悦来观照、对待自然山水的较高层次。但它却只是一种简单的比附:人的抽象的道德品质与山水的自然特征的类比。人的精
12、神理想与山水的自然特征乃是经过一种人为的拼合和比附而成,带有功用论色彩道德功用论。也就是说,“以德观物”的山水观从本质上讲还不是以纯粹的审美心态来观照自然,而只是一种以道德目的论而建立起来的山水观照。,宗教的过渡阶段。汉代佛教传入中国,道教产生。道教认为名山是神仙之居所,故上山修炼,以求得道成仙。道教吸收古代神话仙话的观念,以中华山水和海市蜃楼现象为模式,构造出昆仑、蓬莱等神山仙境,视高山幽谷为实现其得道成仙理想的极佳修炼之地。其一百十八处洞天福地,皆中华大地实有之自然山水。佛教与山水的关系更是源远流长。佛教发源于印度。在那里,佛教就有在山林石窟寺中坐禅苦修的传统。佛经中说:“山岩空谷闻,坐禅
13、而龛定。”佛教要求信徒彻底转变自己的世俗欲望,通过苦修以求解脱,把名山胜境作为超脱尘俗的“佛国仙山”,进行宗教活动的理想场所。佛教徒为修得正果、臻至涅般,选择深山幽境习禅修炼,认为“岩高吐清气,幽岫栖神迹”,甚至把自然山水看成佛的化身,“证得理体”的手段。佛道宗教虽与自然崇拜都是崇拜,但有本质的区别。自然崇拜是崇拜自然,而宗教是以自然山水为基地崇拜人、神、鬼,摆脱了自然的束缚。佛教进入山水之后,赋予了山水丰富的宗教哲理,(“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从而使山水文化意蕴显得更加深刻而丰厚。,汉魏六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和玄学盛行,人们开始以隐逸的心态寄情于山水之间,追寻“畅神”境
14、界,欣赏山水本身那千姿百态的自然美,自然山水开始成为人们情感观照的对象,并进行大量的山水文化创作。许多人联系当时的社会、政治诸多现象而形成了一种山水文化意识。他们认为,山水已不仅是一种物质,而更重要的是一种自由,一种精神,一种适宜适性的格调。山水正代表着他们的人生理想和审美趣味。一些人以游历山水吟诗、作画、悟道为名,去寻求自由、潇洒、清雅、脱俗。换言之,这时的人们开始以一种超凡脱俗的虚静的心胸面对山山水水,欣赏领略山水之美,进入了中国美学史上真正意义的山水审美阶段。爱好林薮、纵情山水成为时人风尚,“穷诸名山,泛沧海”成为当时人们追求的目标。,3 唐宋时代:游乐阶段到唐宋时代,中国人的山水审美活
15、动达到高峰,自然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句几乎成了洋溢着时代精神特征的响亮口号。从王维、李白、柳宗元到苏东坡、王安石和黄庭坚,无不穷尽名山,浪迹天涯,抒豪情,写壮志,完全摆脱了前代人那种“以玄(学)对山水”的羁绊,转而以形写神、直抒胸臆,表现出热情奔放、欢快激荡,形成物我两忘、物我合一、“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画境。,4元明以后:田园牧歌式的忧伤与回归宋元时代的山水审美活动已不如盛唐那样充满豪情壮志,代替唐代那种“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豪迈气魄的,是似乎又恢复到魏晋时代的那种寄情山水的“隐逸”情调。人们“更多的是沉
16、缅在一方丘山溪壑、几家野店村居之中。这种山水审美的牧歌式情趣,实际上是当时的士大夫一种满足于既得利益,渴求永远保持稳定,从而将生活理想化、牧歌化的心情的反映;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在)山水审美中不时流露出一种隐隐的忧郁与感伤,这恰恰是人们对于山河沦落的感谓。残山败水,成为当时山水画的时尚,而这种时尚正是人们的心绪的流露。”,5爱国主义精神永恒的山水文化中华山水中还凝聚着一种博大深沉、圣洁崇高的精神,这便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片古老的山水,不仅映照过屈子泽畔行吟的愁容,李白五岳放歌的仙影,回应过杜甫“路有冻死骨”的呼号,白居易为卖炭翁、琵琶女的哀诉,而且承载过班定远“封侯万里”的足迹,马伏波
17、“马革裹尸”的誓言,祖逖“中流击楫”的浆声,岳家军“收拾旧山河”的金戈铁马,戚继光抗倭杀敌的弓弩炮台及三元里人民抗英的丰碑。这种精神不仅反映在爱国诗人的山吟水颂之中,更映照在边关将士的弓戈剑戟之上;不仅用墨写就,而且以血凝成。正是这种伟大精神的作用,“山河”已成了中华国土的代称,“黄河”、“泰山”已成了中华民族的标志。尤其是在强敌压境、异族侵凌之时,哪里都能听到黄河咆哮、太行怒吼、长江呐喊、五岭雷鸣!这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尽磨难而终不为强敌所屈的根本所在。,三、山水文化的三种形态中华山水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它既有人类文化所共有的层态特征,又有中华民族文化所独具的内容特色。从人类文化的三大
18、层面来审视,它可以分为物质形态、活动形态和意识形态三大形态:1.物质形态以建筑物和石文化为代表的物态层文化。山水文化中物质形态的文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依托、经过人类加工制作而成的自然物和建筑物。约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自然山水为依附的各类建筑物。 另一类是以山水为对象直接加工而成的。如以都江堰、灵渠、大运河为代表的古代水利工程,以三大石窟(云冈、龙门、莫高窟)及泰山经石峪等为代表的石窟造像、摩崖刻石等所谓“石文化”。 第三种是许多虽非人类加工制作而成、却是经过人类文化开发的山水自然物,如巫山的神女峰等,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2.活动形态以人群活动为标志的行为制度层文化。祭祀活动。 宗教活动
19、。 儒学活动。 隐逸活动。 争战活动。 民俗活动。,3.意识形态以山水为“精神食粮”的心态层文化。自然山水通过人的感官和思维进入人的认识领域,便成为人类意识的组成部分,成了马克思所说的“组成人的精神方面的无机自然界,即精神食粮”。人类有了这份“精神食粮”,不仅改善了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而且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精神文化(即心态层文化)。在中华山水文化中,这种以山水为精神食粮而创造的精神文化体现在宗教、哲学、美学和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中。 (1)宗教 (2)哲学 (3)附会传统 (4)山水诗、赋、散文、游记和山水画等山水文学作品,焦作云台山,五岳文化,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古代帝王附会五岳为群神所居
20、,在诸山举行封禅、祭祀盛典。五岳说始于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封五岳为王,为帝。明太祖尊五岳为神。汉宣帝定的五岳中以安徽省天柱山为南岳,河北省曲阳的恒山为北岳,后始改以湖南省的衡山为南岳,隋以后成为定制。明代又以山西省浑源县的恒山为北岳,清代移祀北岳于此。五岳均有寺庙名胜多处.,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是:东岳泰山(1532.7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2154.9米),位于陕西华阴市。南岳衡山(1300.2米),位于湖南衡阳市。北岳恒山(2016.1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91.7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南岳衡
21、山之秀,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泰山如坐,华山如立,衡山如飞,恒山如行,嵩山如卧。早已闻名于世界。,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 “岳”在春秋前原是掌管大山的官吏职称,尧时分掌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领就叫“岳”。后来把主管方岳的官吏与岳官驻地的大山名称统起来了,便出现了代表四方大山的“四岳”。 据道教典范洞天记云:“黄帝画野分州,乃封五岳。”黄帝远在五千年前,其疆域版图不出黄河流域,黄帝是否封岳无正史可查,但到唐虞三代出现了四岳是无可置疑的。 那时各朝京都虽屡有变迁,均不出晋、陕、豫三省范围,其所封四岳都在黄河流域。 春秋产生了“五行”之说,战国时颇为流行。由于阴阳学家邹衍等人的大力宣扬,
22、“五德终始论”越来越盛。“五岳”之说才应运而生,故诗话曾说:“唐虞四岳,至周始有五岳。”,中国岳山称名始见于尚书。尚书有东、西、南、北四岳,而无五岳。四岳山名见于经书者唯有东岳岱宗。周礼大宗伯大司乐始言五岳,而不言为何山。后来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才对名山大川较翔实可靠地总结了自五帝至秦代的演变过程:“因为夏、商、周的国都都在黄河与洛水之间,所以嵩山为中岳,其他四岳各随其方,四渎都在山东。至秦称帝,建都咸阳时则五岳、四渎均在东方。自五帝以至秦,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不可胜纪。及秦并天下后,才有了明确规定:自河南省崤山以东为名山五,即嵩山、恒山、泰山、会稽、湘山;大川二,即济水和淮河。”,
23、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历史上秦代以前就有72位帝王前来封禅泰山,进入封建社会又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位帝王封禅泰山,作为一种旷世大典延续了两千多年,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他们把泰山推崇到了五岳独尊、至高无上的位置 ,从而也就形成了世界上独有的泰山帝王文化现象。,泰山古建筑秦汉以来,随着帝王的封禅,儒、释、道教的相继传入,泰山建筑亦陆续营建。这些建筑,始终围绕着“朝天”、“升仙”、“祈福”、“登览”的主题,因山就势,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与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古老名山文化的例证。 岱庙位于泰安城区,是泰山封禅祭祀古御道上的一座宏伟壮丽的古代
24、建筑群,占地9.6万平方米。城堞环绕,殿庑嵯峨,门楼高耸,气势非凡。庙以泰山称“岱宗”而得名,主祀泰山神,号称“东岳神府”。主要建筑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铜亭等。庙内古柏参天,碑碣如林,文物荟萃,游人络绎不绝。 岱庙旧称东狱庙或泰山行宫。位于泰安市区北,泰山南麓。它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 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把泰山神的地方。创建历史悠久,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之载。唐开元十三年(725)进行增修,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再次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据重修泰岳庙记碑所载,时有“殿、寝、堂、阖、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八百一十有三楹。”
25、金代部分建筑被毁,元时又有增修,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庙内大部分建筑遭到焚毁,清代再次修缮。岱 庙城堞高筑,庙貌巍峨,宫阙重叠,气象 万千。岱庙创建于汉代,至唐时已殿阁辉 煌。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 修建天贶殿等,更见规模。其建筑风格采 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 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天贶(音况,赏赐意)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为东岳大帝的神宫。 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通高22米,面积近970平方米。为重檐庑殿 式,上覆黄琉璃瓦。重檐之间有竖匾,上书“宋天贶殿”。殿内供奉 泰山神即东岳大帝。民间传说此神即黄飞虎。封神演义中,姜子 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屡树战功的
26、武将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 仁圣大帝”,命他总管天地人间的吉凶祸福。 天贶殿内北、东和西三面墙壁上绘有巨幅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壁画高3米多,长有62米。“启”是出发,“跸”是清道静街,亦作 停留意,“回銮”是返回之意。描绘了泰山神出巡的浩荡壮观的场面。 画中人马,千姿百态,造型生动逼真。是泰山人文景观之一绝。 铜亭,又名“金阙”,位于庙内东 北隅的台基上。亭系铜铸件,仿木结构, 重檐歇山式。明万历年间始建于岱顶碧 霞祠内,称金殿。20世纪70年代迁入岱 庙,为我国几座著名铜亭(北京颐和园 宝云阁、武当山天柱峰顶金殿、昆明金 殿)之一。 泰山人文景观之二绝秦刻石, 也称李斯碑。此刻石是秦二世胡亥
27、于公 元前209年下诏书,由丞相李斯以小篆 字体书刻制成的。小篆字体笔划简易而 形体整齐秀美,较繁赘的大篆更为人们所喜爱。泰山秦刻石原在 岱顶,后渐磨损。至清代移存山下岱庙,曾被盗而又追回。尚存完整 者7个字“臣去疾臣请矣臣”,半残者三字“斯昧死”。泰山秦刻 石已成为稀世瑰宝,六株二千一百多岁的“汉柏”,是岱庙古树中的“老寿星”,别看它们年事已高,可仍然是苍劲葱郁、自强不息,从它们的身上,我们真正领略出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耿耿“汉魂”。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写道:“泰山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围,盖汉武所植也。”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朝廷众臣东巡,封禅泰山,在泰山的顶峰上竖
28、起了无字碑,在山下的岱庙里亲手种下柏树,首开了泰山植树的先河,他曾经先后八次到泰山,是历代帝王中封禅祭祀泰山次数最多的一位皇帝,他种植的现存六棵汉柏是岱庙中的一大景观。这棵“汉柏凌寒”,双干挺立,直削青天,是汉柏中最显风骨的一棵,它虽然历经了千年的风雨寒霜,主树干已经枯死,但是,仍然靠着仅存的一线血脉活了下来。清代乾隆皇帝看到此景后感慨万分,激动不已,将它的不屈形象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回到皇宫后,亲笔把它描绘了出来,并派专人刻下了这块御制汉柏图赞碑,同时赋诗一首:汉柏曾经手自图,郁葱映照翠阴扶。殿旁亭里相望近,名实宾主谁是乎。清代大学士张鹏翮也在汉柏诗中赞颂道:古柏千年依碧恋,太平顶上觉
29、天宽。晴空白鹤来时舞,云外逍遥得静观。,“赤眉尝砍一树,见血而止,斧痕犹存。”(东晋从征记)就是这棵“赤眉斧痕”的来历。当年,赤眉军的一斧砍下,虽然没有把树砍倒,深深的斧痕却成了起义军痛恨西汉王朝的见证。明代进士陈昌言真实地记录下了明时“赤眉斧痕”的身姿,我们将这幅图画与三百多年之后的古柏来对照一番,它不但没有衰老之相,感觉反到有些返老还童了。,左侧两株相对而生名叫“汉柏连理”; 右侧这株名叫“赤眉斧痕”,在唐代,槐树是一种奇异的树种,是给皇帝贡献的珍贵名木。皇帝来封禅泰山,所到之处和泰山沿途都要种上槐树,以此展示皇威。唐槐是岱庙古树名木中的主要景观。据记载:“民国十九年战役,就其地饲马,遂以
30、围墙,后复屡经驻军,益形枯萎”。明代“大可数抱,枝干荫阶亩许,蔚为壮观”的古槐,到了兵荒马乱的民国年间,却多次遭到摧残,枯萎而死,后长出一棵小槐树,取名为“槐中抱子”。五十年后的小树,已经长成了生机盎然、枝叶繁茂的大树,现在看上去老槐树实在是有点抱不动的感觉。,岱庙的馆藏文物,是和悠久的泰山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主要以历代帝王封禅泰山的赐品和祭器为主,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陶器和历代名人字画也占有一部分。历史上,随着帝王封禅泰山活动的兴起,泰山的祭器、赐品逐渐地多了起来,在岱庙近万件馆藏文物中,帝王祭品占主要的一类。泰山周围是华夏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现代出土的远古文物也是其中的一类。岱庙的
31、藏品,从年代上讲,上至原始文化遗存,下到明清珍宝,可以说是一一俱全。从种类上讲,陶器、玉器、银器、青铜器、瓷器、珐琅器、竹木漆雕、古字画等,更是应有尽有。岱庙文物藏品的挡次比较高。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就有三千四百件,国家一级文物一百三十九件。在这些琳琅满目的文物精品中,最为珍贵的要数泰山的“镇山三宝”了。,沉香狮子吉祥浪漫 那对调皮可爱的沉香狮子在东御座大殿。它们后腿蜷坐于地上,尾巴高高翘起,双目圆睁,微微启口,显得生动、可爱,树根的自然造型将狮子描绘得形神兼备。这两只狮子是用沉香木的树疙瘩精心镌刻黏合而成的,沉香的凹凸疙瘩自然形成了狮子的卷毛,造型栩栩如生。 沉香树为瑞香科,是一种含有树脂
32、的植物,主要产于印度、越南和中国台湾等地。闻其香气,可以使人专注醒脑。在明清时期,沉香被皇室贵族作为保健圣品和古董收藏。而据专家琢磨,制作狮子的棕玄色沉香,并非沉香木,而是指沉香树自然仙游后埋在水土中,又经几百乃至上千年,吸取日、月、水、土之精深,形成于朽木之中的木块树脂结晶。 而有一段民间传说,讲述这对材质格外的沉香狮子背后一段乾隆皇帝的浪漫故事。据传,乾隆皇帝有一个妃子是维吾尔族女子,称为香妃。进宫多年却一直思念家乡,闷闷不乐。一次,香妃在集市上看到舞狮献技却嫣然一笑,从此乾隆皇帝也就对狮子情有独钟了。没过几个月,乾隆皇帝登临泰山便御赐了这一对沉香狮子,其造型与舞狮中的狮子造型如出一辙,借
33、用舞狮的祯祥寓意,期盼自己如狮子滚绣球,功德在后头。,神奇玉圭半暖半寒 “青圭三尺兼温凉,座上沉香兽一双。待到翠华南幸日,道人手拓碧云窗。”清代诗人王以敏曾赋诗一首,赞叹这件富有特质的温凉玉圭的神奇。 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器之一,被视为权力的象征。温凉玉圭是乾隆皇帝为恭贺母亲钮祜禄氏孝圣宪皇太后寿辰,于1771年东巡泰山时御赐岱庙的。 这块玉圭色白微青,上半截浮雕标有“日月星辰”和“海水江崖”纹饰,下半截阴刻四字楷书乾隆年制。这块玉圭采自新疆和田,全长92.2厘米,上宽29.5厘米,下宽21.7厘米,分为上下两段,重达27.75公斤。玉圭上面的图案有主宰乾坤的寓意,上半截的日、月、星代表天的概
34、念;山水图案指大地万物;中间凸立的是岱山,也就是泰山。日、月、星、河、海和岱就是古人所说的“六宗”,寓意泰山神灵应九州至高地位不可取代。 这块玉圭非常有趣,若是用手摸上去,上半截玉圭手感凉爽,而下半截玉则手感温和。也就是说,若是用双手握住玉圭的两端,两只手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感觉:一头冰凉,另一头暖和。正是这种半暖半寒的神奇感觉,才有了“温凉玉圭”的美称。 这块玉圭之所以有温度差别的奇妙感觉,是由于这块玉材的密度不同所致。上半截为硬玉,密度高,导致其不易吸取周围的温度,所以摸起来总是凉快;而下半截材质为璞玉,密度相对较低,较易吸收周围的温度,也就导致了下半截手感温热。密度高的硬玉与密度低的璞玉融为
35、一体,造就了这块温凉玉圭的特质。,黄釉青花葫芦瓶美艳无双 束腰葫芦状,有半圆形盖,盖钮呈蘑菇形,通体施黄釉,瓶上绘满青花云纹,这就是泰山三宝中最精美的黄釉青花葫芦瓶。 葫芦瓶通高23厘米、口径3厘米、底径6.3厘米、下腹围35.5厘米。通体饰7层青斑纹,盖顶为青花色,盖身饰3宝缄纹,上腹饰3朵缠枝莲,下腹饰4朵缠枝莲,束腰上饰五瓣梅9朵,下腹的肩部两条青花线之间饰一周三角纹,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轻柔浑圆,青花光彩蓝中泛紫,色调浓厚而显然,为瓷中极品。 这件宝瓶通体施黄釉,在葫芦瓶底,题有“大明嘉靖年制”的楷书青花款,说明它是规范的明嘉靖时期景德镇御窑制品。虽然白地青花的瓷器在当时很盛行,但黄釉青
36、花却少之又少,而黄釉如五爪的龙一样的黄釉青花瓶,更是象征着皇权。据记录,葫芦瓶是清乾隆天子的心爱收藏。葫芦取谐音,寓意“福禄”,瓶上通体满绘缠枝莲纹,莲花怒放在缠枝上,寓意“寿意绵延”。 清乾隆五十二年,即公元1787年,乾隆皇帝登临泰山,为了给人民祈福,乾隆皇帝将心爱的珍宝葫芦瓶御赐泰山岱庙。黄釉青花葫芦瓶原是一对,1942年冬被盗去,落于济南一文物店,随后被一位京商购得,又转售给一位叫赵汝珍的人。1945年,济南市古玩商会的古玩爱好者,联名上书当时的山东省警察厅,要求政府寻找岱庙几年前丢失的宝瓶。得知自己收藏的东西很可能就是泰安岱庙被盗的国宝,赵汝珍只能忍痛割爱,将自己收藏的葫芦瓶退还给了
37、泰安岱庙。就这样,有着传奇身世的黄釉青花葫芦瓶于1945年回到泰山。 当时的山东省省长唐仰杜还以自己名义立碑于岱庙阁老池南石栏旁,记述此案始末,告有保存之功过者,可惜此碑文革初期被毁。而经过千辛万苦追回的葫芦瓶,在解放初期又一次惨遭厄运,所幸其中一件葫芦瓶及另一件瓶盖劫后余存,被完好地收藏在岱庙之中。,当年孔子游泰山时,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誉。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著名诗句更是脍炙人口。 清光绪年,泰安知县毛蜀云书楹联云:“龙跃九霄云腾致雨,潭深千尺水不扬波。” 清朝 桐城姚鼐 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38、;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丈人峰位于玉皇顶西北,状如老翁伛偻而名。附近有数块俊秀小石,故又有“老翁弄孙”之称。峰上有“天下第一山”、“凌霄峻极”、“中天独立”、“东柱第一灵区”诸刻 ,并有乾隆诗刻:“丈人五岳自青城,岱顶何来假借名。却是世人知此惯,谁因杜老句详评。”1990年,新刻日本书法家柳田泰云书“国泰民安”。,独孤信三个女儿都被尊为皇后,而且是三个不
39、同朝代的皇后,分别是北周明敬后、唐元贞后和隋文献后。皇帝的老丈人已是别人无法比的,“三朝国丈”更是绝无仅有,堪称史上最牛的“老丈人”了。独孤信(503557),本名独孤如愿。生于北魏末期,武川镇(今内蒙武川西南)人,祖籍云中(今山西大同),是鲜卑化的匈奴人。独孤信玉树临风,长相俊美。北史称其“美容仪,善骑射”,武功还很过硬。独孤信的长女嫁给了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当时宇文毓还没当皇帝,是个地方官,“帝之在藩,纳为夫人”。在任岐州刺史时,便“有美政”,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宇文护废杀15岁的傀儡皇帝宇文觉后,迎立宇文毓为“天王”。史书上说宇文毓“宽明仁厚,敦睦九族”,颇“有君人之量”。如果能一直当下去
40、,该是个好皇帝。可惜他命不好,在位只3年便被宇文护毒死。独孤信的大女儿命运也不济,仅做了两个月的王后便死了。宇文毓正式称帝后追封她为明敬皇后。独孤信的四女儿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母亲。李家在当时也是显赫之家,于是“八大柱国”之一的太尉李虎的儿子李昺,便成了独孤信的女婿,也就是李渊他爹。李渊称帝时母亲已死,于是追封为元贞皇后。独孤信的小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后来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这个可是货真价实的皇后了,而且管丈夫管得严,不让文帝碰别的女人,还“虚嫔妾之位,不设三妃”。不过独孤伽罗天赋异禀,很有政治头脑,对隋文帝的帮助不小,时人将她与隋文帝并称“二圣”,可见有多厉害。,泰山诗词,望 岳 杜甫
41、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 经 周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徂徕之松,新甫之柏。,丘陵歌 周 孔丘 登彼丘陵,峛崺其阪。 仁道在迩,求之若远。 遂迷不复,自婴屯蹇。 喟然回顾,题彼泰山。 郁确其高,梁甫回连。 枳棘充路,陟之无缘。 将伐无柯,患滋蔓延。 惟以永叹,涕霣潺湲。,封禅颂 汉 司马相如 自我天覆,云之油油。 甘露时雨,厥埌可游。 滋液渗漉,何生不育。 嘉谷六穗,我穑何蓄。 非惟雨之,又润泽之。 非惟犏之,我汜布濩之。 万物熙熙,怀而慕思。 名山显位,望君之来。 君乎君乎,侯不迈哉。 般般之兽,乐我君囿。
42、白质黑章,其仪可嘉。 畋畋穆穆,君子之能。 盖闻其声,今观其来。 厥涂靡踪,天瑞之征。 兹亦于舜,虞氏以必。 濯濯之麟,游彼灵畤。 盂冬十月,君徂郊祀。 驰我君舆,帝用享祉。 三代之前,盖未尝有。 宛宛黄龙,兴德而升。 采色炫耀,爌炳煇煌。 正阳显见,觉悟黎蒸。 于传载之,云受命所乘。厥之有章,不必谆谆。 依类托寓,谕以封峦。,鼎 铭 汉 刘秀 登于泰山, 万寿无疆。 四海宁谧, 神鼎传芳。,泰山吟 晋谢道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字,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岁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宕斯字,可以尽天年。,泰山吟 南朝 谢灵运 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 岞崿既崄
43、巘,触石辄迁绵。 登封瘗崇坛,降禅藏肃然。 石闻何吨蔼,明堂秘灵篇。,中岳嵩山,有一块宝地,登可成仙,占可为王;有一块宝地,风水绝妙,帝王纷争。居天下之中,集龙脉之盛,产古今之奇物,壮华夏之威名。嵩山乃大,奥妙无穷;中州风流,千年品评。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中的中岳。它东西横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为350 米,最高处为1512 米,主峰峻极峰1492米。2010年8月1日“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1、天文 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认为嵩山是天室,并在此祭天。成王继位后,摄政的周公遵照武王的遗嘱营建新都洛邑。在占卜盛行的时代,周公一方面做洛邑位居地中、“求地之中
44、,以建王而阜安万民”、“王者必居土中”的舆论,一方面打着制订历法、发展农业生产的旗号,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他在全国设置了五处观测点,以颍川阳城为中表,开始筑土圭、立木表,测量日影。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测量,周公把测量的数据一一记录下来,发现了日影有一个由长到短再由短变长的周期,并根据每天日中日影的变化找出了季节的变化,得知了冬天日影长、夏天日影短的规律。于是,他就把一个周期称为一年,并把日影最长的那一天定为冬至,把日影最短的那一天定为夏至,把长短变化中的两次等分点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这样根据四季变化指导农业生产就有据可依。,周公利用圭表之法“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
45、时”,发现登封阳城夏至时表影长一尺五寸,恰在地球南北的中心点上,于是就认定这里为天地、宇宙的中心。正因为此,周公即派太保召公去距地中阳城仅一百多里的洛邑观察地形,随后亲往洛邑营建都城。周公证得阳城为天地之中,于是中原地区被称为中国,豫州被称为中州,华夏民族被称为中华。中国、中华、中州、中原、中岳、中土、中央、中天等词语中的“中”字都由此而来。连河南方言也不说“好不好”、“行不行”,而说“中不中”。唐开元十二年(724年),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奉命“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再次组织了一次空前的天文测量,他仍以登封阳城为中心观测点,并根据实地测量结果,编成了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的大衍历。他的下属南
46、宫说为保存周公测景的旧制,遂把周公时期的土圭木表更改为石圭石表,并刻上“周公测景台”五个大字。,元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任用著名的科学家郭守敬、王恂等人进行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以改进、修订历法,这就是著名的“四海测验”。改历之初,郭守敬就敏锐地首先提出实际观测是治历之本的原则,他说:“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所以他集中精力研制新的天文观测仪器,在简要实用的原则指导下,他先后创制了简仪、高表、仰仪、景符等十八种天文仪器,而简仪和高表是最重要的两种仪器。而观星台实际就是郭守敬创建改进的高表。为了制订出更加精准的历法,郭守敬向忽必烈进谏说:“唐朝开元年间,一行和尚曾命令南宫说到
47、天下十三个地区实地观测,而今天国家的疆域比唐时尤为广大,更需要到边远的地方进行测验。不然,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可以先南北立表,取直测影。”英明的忽必烈批准了他的建议,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设十四路监候官,分几路出发到全国各地进行天文观测。,据记载,登封阳城就是这次四海测验活动中的一个观测所,并且是当时全国的中心观测站。至元十六年三月,郭守敬由上都、大都开始,历经河南,转抵南海,行程数千里,亲自掌握这一路的测验,曾亲自在登封阳城主持观测,得出了阳城“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的结论。今天的登封观星台北京观象台是郭守敬创建的两所永久性高表。登封观星台是一座具
48、有测影、观星和计时等多种功能的天文台,也是“四海测验”中二十七座观测站迄今仍然保存于世的唯一一处。观星台不仅是我国现存最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遗址之一。观星台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她是世界上沿用最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天文建筑之一,是我国历史上天文科学发展高峰的佐证,也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观星台。1995年,北京天文台实地测验表明,观星台正好位于当地正南正北的子午线上。2007年12月20日,联合国宣布将2009年定为国际天文年。年初,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科普周刊之一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盘点世界九大神秘古观象台,郭守敬主持设计建造的这座告成观星台入选其中,位列第二。,郭守敬通过在观星台
49、的实地观测,掌握了地球运转的规律,并准确地测出二十四节气,特别是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准确时间,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编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该历法的一个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天,合今天的365.2422天即365天5小时49分12秒,同现代科学测定的回归年长度365天5小时48分6秒相比,一年仅长0.0003日即26秒,而与现今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历相比一秒不差,但却比它早了三百多年。授时历编成后,元世祖忽必烈根据尚书中“敬授民时”一句定名为授时历。授时历使用长达364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施行时间最长的历法。后来元朝皇帝还下诏书把授时历赐给高丽(今朝鲜)、日本、安南(
50、今越南)等国家使用。,2、嵩山是儒家文化影响很大的地方,在国内名山中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先秦原始儒学、西汉神化儒学、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它与当今河南商丘“睢阳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初四大书院。嵩阳书院是宋明理学教育中心之一,在我国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旁不远处的崇福宫,是宋代安排不合时务的名儒的宫观,范仲淹、司马光、程颐、程颢、李纲的等均在此授过“管勾、提举”之职。嵩阳书院、崇福宫是宋明理学创始人程颐、程颢等著名儒学大家活动过的地方。由二程创建的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所以历代官吏与名儒都对嵩阳书院有过修复之举。至清代康熙年间,名儒耿介倾其资产,大规模的修复和扩建了嵩阳书院,使她成为清代洛派理学的传播中心。到嵩阳书院一游,就可以对儒家文化尤其是宋明理学,有比较深切的认识。与观星台景区有关的周公、隐居于箕山的许由、巢父、伯益,虽然生活年代早在儒学诞生以前,但是都是儒家尊崇的先贤,有关他们的记载和传说,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就文化内涵而言,儒家文化在嵩山足以和佛教、道教鼎足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