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谈我对新课标的认识与实践 大同市实验中学 冀朝红内容摘要:本文就笔者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对新课标的认识与实践进行了探讨,从领会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学观,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建立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关键词: “以人为本” 教学理念 教学方式 评价机制 2002 年,国家正式颁布实施音乐课程标准 ,对音乐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的实验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框架模式,突出以审美为核心,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吹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标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
2、更加关注“人”的发展。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 “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 ,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败。对此,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一、领会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学观,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
3、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的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 “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 ,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
4、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
5、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2基于这样一种认识,1、教师应该对音乐教学充满激情,对音乐爱之如痴。如果教师对音乐教学态度冷漠、在教学中表现出疲疲塌塌、松松垮垮、随随便便,那么他的学生也很难对音乐产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感兴趣,一定要表现出教师自己是感兴趣的。2、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因为兴趣的产生与发展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诗意,诱人遐想;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格言的挂贴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让学生走进音乐教室后有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在整个校园内也应营造一个大的音乐学习环境,可以利用校园
6、广播在课间播放一些抒情性、叙事性、赞美性等舒缓性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学生的神经思维,愉悦学生的心境。利用学校广播站还可以开办一些音乐专栏,如“音乐欣赏知识讲座” 、 “点歌台” 、 “音乐评论” 、 “我与音乐” ,通过丰富多彩的广播栏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稳定兴趣。3、学校应该成立各种音乐团队,如合唱队、民族管弦乐队、管乐团、管弦乐团、舞蹈队等,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学校还应组织各种音乐活动的竞赛,如“歌唱、舞蹈、器乐”三星大奖赛、班级合唱比赛、音乐知识竞赛、音乐报创编比赛,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表演欲望,发现并培养音乐骨干学生。4、教师应善于抓住
7、学生的兴趣点,如学生对流行音乐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兴趣点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会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哪些优点与不足?然后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的概念以及流行音乐的历史,教师不能不顾学生的兴趣一味地排斥与贬低流行音乐,反而可以抓住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兴趣特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5、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还应该有美的仪表,良好的教态,生动的语言,正确的讲解,优美动听的歌声和伴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假如我们能够将我们的教学建立在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
8、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念上,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我想,学生们是会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的, “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是会得到扭转的。二、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1
9、、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者”为“引导者”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3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 、 “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 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 。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
10、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
11、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 。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
12、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 ;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
13、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 “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4三、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
14、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积极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从而促使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新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怎样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教师要提高素质,更新观念,在教学行动上产生相应的变化。长期以来,教师始终把自己看作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形象,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存储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一味模仿,循规蹈矩,被动接受音乐知识,使学生的想象力
15、、创造力受到遏制。所以便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实际上,这种课堂教学没有充分尊重学习主体,忽略学习者的音乐潜质和成长能力。2、在音乐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关注的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决。3、应重视音乐教学的网络环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音乐教学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架钢琴,一台录音乐,而是一个信息
16、资源极为丰富、视野极为宽广、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且界面友好的,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利用网络进行音乐教学的方式是一种自助式的,无边界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研究性学习,资料搜集的手段,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辨证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4、应提倡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地影响着其它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首先是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有的感性材
17、料不同而已。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把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象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音乐与美术融合即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使学生更形象的理解音乐。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历史等在内的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音乐教学与语文当中的诗词、戏剧段落教学相沟通;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节奏与自然界现象,与人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的运动方式有关,教学时可与自然常识课沟通;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等与音乐节奏感、旋律感的联系很紧,也能够有效结合,一定的音乐与这种文化产生
18、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特征、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故音乐课与历史课、地理课的教学也能有机结合。55、在音乐教学中应积极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 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应该是把课堂交给学习的主体学生,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如让学生自选歌曲、乐曲演唱和欣赏。各种媒体所传播的不同风格的音乐给学生的音乐生活带来很大的选择空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些他们所喜爱的,内容健康的流行歌曲向音乐老师推荐,只要是情趣高雅、格调高昂的流行歌曲,都可以在音乐课堂上学唱,如同一首歌 、 爱我中华 、 一个真实的故事 。 让学生自
19、行收集资料也有利于创建音乐教学的民主环境。在欣赏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来感知、欣赏,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 ,课堂中再让学生交流信息。学生从不同渠道收集的大量资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开阔了老师的视野,便于挖掘出更新、更广的内容。四、倡导建立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是为人的终身
20、发展服务的。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传统评价往往用行为目标作为判断的依据,而行为目标是结果取向的,它重视的是学习结束后的成绩,而忽略学习过程。过去的评价不管你的音乐特长如何,不是唱一首歌,一条视唱曲,就是做一张枯燥无味的乐理试卷就算是你本期的最终音乐成绩。考试的方法简单,内容贫乏,评价非常随意,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
21、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因此音乐课程评价形式必须多元化,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只有通过这些评价方式的结合,才能准确、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既能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鉴于音乐课一周一节,音乐教师的课时量较多,如果建立文件夹的评价方法,一个教师要掌管几百人的档案袋不太可能,也难以操作,要按欣赏、歌唱、舞蹈、乐理、器乐、特长一项项来考评也不现实,一个班五十多人,那得考半个学期,况且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
22、的。要采取一种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才更简便、明晰,又易于操作呢?怎样把评价溶进教学的全过程呢?可考虑采用如下方法: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五线谱本,要求是第一页为个人档案,贴上照片,写清班级、姓名。包含的内容有:我的兴趣爱好;我的音乐特长;我的音乐资料库;本期音乐得分;学期总结(又分为我对自己说,父母对我说,老师对我说);要求学生的个人档案设计只要包含这些内容,但排版设计要求个性化。个人档案的背面就是每堂音乐课所获分数的原始记载,即成绩栏。要求学6生从第二页开始写课后记录,谈谈自己在这节音乐课中有什么感想与收获,或者对老师提出哪些建议。课堂偶尔有一些练习就从五线谱本的最后一页开始做,例如教师播放五首器乐
23、曲,要求学生写出分别是由哪些乐器演奏?让学生动笔写就等于给了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因为平时不写,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答案就让别的学生给回答了。 期末 考 试学 生 可 以 自 选 一 种 方 式 进 行 。 考 试 菜 单 有 演 唱 、 演 奏 、 欣 赏 、 舞 蹈 、 相 声 、 小 品 、 课 本 剧 、 音乐常 识 , 可 以 单 选 也 可 多 选 。 欣 赏 、 音 乐 常 识 作 为 笔 试 , 其 他 项 目 的 考 试 以 班 级 音 乐 会 的 形 式在 轻松 自 如 的 环 境 中 进 行 。 然 后 学 生 在 “我 对 自 己 说 ”这 一 栏 写 上 自 我
24、评 价 ,“父 母 对 我 说 ”这 一 栏要 求 父 母 对 自 己 的 孩 子 在 音 乐 方 面 的 学 习 作 一 个 评 价 , 最 后 把 乐 谱 本 收 上 来 , 教 师 再 参 照学 生 的各 个 方 面 用 较 为 准 确 、 形 象 的 文 字 进 行 定 性 评 价 。通过这种评价手段,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我施展的空间,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可以在各种文艺表演中展现自己的才能。没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可以在平时的音乐学习当中积极参与,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参与音乐报的创编、参加“今天我当音乐老师”等活动获得成绩。这种评价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性,又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
25、动地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进行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 ,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冀朝红:中学音乐教师 大同市实验中学 037006)参考书目:1、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编2、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吴斌、金亚文3、 课程教材教法2003 年第 1 期 第 2 期 4、 中国音乐教育2002 年第 1 期至 2003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