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健康辅导知识讲座(一)一、在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无论科技文明和社会生产,还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变化更新。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要适应如此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而这些只有通过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得以实现。现代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的全面的整体的生成,即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心理素质是素质的核心成分,所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2、年龄特点的需要。小学时期是人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中的生活经历和环境教育都
2、对小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小学阶段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很多,如: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学习疲劳问题;厌学逃学问题以及问题行为等,如果我们在这一时期中能够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或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将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和行为,并有益于促进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因此,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应该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开朗、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立、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两条主线、一个氛围和两个结合。两条主线:1、个别辅
3、导:分为两种形式:(1)在辅导室中一对一进行辅导;(2)班主任随班个案跟踪辅导。2、团体辅导:也分为两种:(1)班级团体辅导;(2)小组团体辅导。一个氛围: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员参与包括:(1)班主任参与。(心理辅导老师要和班主任做好沟通。但心理辅导老师要把握好保密的范围、时限,哪些要保密,哪些可以不保密,哪些可以共同保密。)(2)学科老师参与。(这一点和大家都有关系,我讲得稍微具体一点: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任课老师,教师的教学观念、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智育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将心理学理论利用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心理教育不是某一个教师的责
4、任,而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心理教育只用一堂课是达不到目的的,而应该利用课堂这个主渠道,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让学生不光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使学科教学和学校的心理教育相互渗透,互相促进,通过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真正提高各学科的质量和效益。每位教师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应特别注重课堂心理环境的改善。这种心理环境的改善,首先要在课堂中努力建构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即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应是一种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管理与服从”、“权威与听从”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训示”、“告诫”甚
5、至“塑造”。处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学生的心灵是封闭的,压抑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心理怎么能健康地发展呢?其次,改善心理环境要努力促进语言交往由物性向人性的转变。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多半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而在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中“告诉式”、“指令性”语言占了很大的比重,试想一下,在这样一种工具性极强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的兴趣、情感、积极性都不可能得到激发。只有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将这些“告诉式”、“指令性”语言转换为“协商性”、“激励性”语言,将语言交往由“物性”转向“人性”,才能使语言真正作用于人的心灵,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职员和工作人员参与。(绝
6、对不能和学生吵架)(4)家长参与。(两头抓好:课堂、家庭。因为家庭是学生问题的根源所在)两个结合:1、德育工作与心育结合。(生活德育主张:学生是道德生成的主体,学校德育应努力改善教育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值得生活于其间的世界;努力改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中亲历于实践;努力改革教育评价,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成长。生活德育认为:为学生营造一个值得生活于其间的世界,心理环境的改善最为重要。这就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了起来,通过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并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情感、信念和意志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道德的生成。同时,通过心理辅导为德育扫除心理上的障碍。)2
7、、新课程改革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核心理念都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三、优化和营造开展心理辅导的环境和氛围。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中能不能使每个学生的人格都得到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能不能给他们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环境和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因为它可以净化和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以心灵感染和教育,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健康成长的良好心理环境。1、加强师德教育。引导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只有当这样一种职业道德规范成为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自觉的教育行为时,那种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8、发展的和谐氛围才能真正形成。2、以活动促发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有着其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基础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活动的方式,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感悟、体验、认识、践行、收获。以活动促发展,在活动中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使他们能更健康快乐地成长。3、进行个别辅导。开放“开心小屋”,进行个别辅导。由于学生心理的独特性和环境的差异性,造成的心理障碍也有其特殊性。所以采取个别心理指导,有针对性地矫治和疏导各种心理障碍是一项必需的工作。我们学校决定设立“开心
9、小屋”的心理活动室和咨询室,努力为学生开辟一个娱乐游戏,说心里话,排除心理障碍,解决学习困难的天地。4、开展班级活动。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师生、生生互动的心理辅导活动,发展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活动后的反馈,并注意积累个案。四、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重构教师的学生观。1、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本性向善的。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机,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潜能,即使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同样如此。2、绝对地尊重每一个学生。(没有商量的余地)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主要是以人的中间层次的需要即“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的满
10、足为前提条件的。人有三个层次的需要:(1)低级层次的需要(生存的需要);(2)中级层次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关怀的需要);(3)高级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低级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不会有高层次的需要,低级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立刻自动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所以,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意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发展性需要。尊重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行为。教师必须认真检点自己与学生相处中的每一言、每一行,不可恣意妄为。不尊重学生的常见表现1、情绪失控2、恶言相向3、侮辱人格4、态度粗鲁5、小题大作 6、神情冷酷7、杀一儆百8、唠唠叨叨9、咄咄逼人10、处事专断尊重的前提
11、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倾听和沟通。教师应该“蹲下来”,用一颗童心去聆听学生的心声,用青少年的视野看世界,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要有“同理心”。教师的同理心是与学生沟通的基础,同理心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立场去感知对方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并能有效地将这些感知传递给对方,使对方感到得到了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但同理心不等于了解,不等于赞同对方的行为和观点,也不等于同情。比如:一位学生说:“XX 同学老喜欢在课堂上向我做鬼脸,我很讨厌他,我以后不跟他玩了。”这位学生他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所以才来找老师。这时教师就该先对他表达同理心,老师可以说:你不喜
12、欢他这样对待你,所以不想跟他玩了,是吗?或者问:你不希望他上课这样对待你,所以你觉得很恼、很烦,是这样吗?在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后,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如:那你觉得怎么做好呢?尽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但教师在表达同理心时要有基本的立场,那就是:(1)对学生能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深的信任感;(2)能由衷地、开放地接纳对方的情感;(3)能意识到情感是能够转移、化解、消融的;(4)能由衷地帮助对方但不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5)能接纳对方的情绪但不沉溺(或陷入)情感的旋涡;(6)能帮助对方从表面进入到深层,帮助对方看到自己的盲点。比如:有一学生下课后上来告诉老师:老师,上课时您对 XX 同学批评错了,
13、他没有说话。这时老师该怎么办呢?在事情没深入调查清楚前,教师就不能妄下断言,但是可以先对他说:谢谢你直率地向老师表达你的看法。或说:谢谢你对班集体上课学习纪律的关心等。尊重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教师坚信学生有无限发展的潜能,才能坚持对学生“高度尊重、适度要求、适时引导”,努力张扬学生的向善本性,变“他律教育”为“自律教育”。“高度尊重”要以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观点为基础。“适度要求”是指克服传统德育工作指导思想上的“泛政治化”倾向。“适时引导”是指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对学生加以及时的引导。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1、表达理解2、平等商讨3、避免争论4、禁绝体罚5、注意倾听6、给人面子7、就事论事8、口
14、有遮拦9、引导自律10、提供帮助3、接纳学生的差异。差异是绝对的。差异来自于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的共同作用。只有理解学生的差异,才能从本质上做到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是现代辅导理念和传统教育观念最大的区别所在(“差生”实际上是差异的表现,“消灭差生”实际就是要消灭差异,不能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全优发展”或“平均发展”)。但我们现在的教育对学生的差异并不是持一种尊重的态度,而是表示着某种歧视。截至 2000 年,在中国现有的 3 亿学生当中,被全国各类学校划入“差生”行列的学生达到 5000 万人。这个数字相当于 1 个法国、10 个瑞士、100 个卢森堡的总人口。对“差生
15、”的歧视大致体现在以下 6 个方面一是在座位安排上歧视“差生”。二是在课堂提问上歧视“差生”。三是在作业批改上的歧视。四是在班级活动安排上的歧视。五是老师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处理上的不平等。六是分班上的歧视。如:学习障碍本来是人的发展过程中差异性的正常表现,但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甚至变本加厉的现实环境中,学习障碍往往成了“选拔淘汰”教育的重要标准。学校应试教育压力的直接承受者是教师。教师心理压力的积聚往往会使他们失去常态下本来可以保持的教育理智,抑制他们原本潜能无限的教育智慧,并使他们在学习障碍学生面前变得焦躁不安、缺乏耐心。而所有这些,又必然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态度言语转化为学习障碍学生的新的心
16、理矛盾,使得他们倍感痛苦、失望和孤立无援。所以,“接纳学生的差异”在操作上的含义就是要绝对地尊重后进学生的人格,要倾听后进学生的内心的困惑与苦恼,要给后进学生以更多、更及时的理解、关爱和帮助。总之一句话,接纳学生差异就是要善待后进学生。4、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是逐步走向成熟的个体。他们今天出现的问题,都是发展中、成长中的问题。因此,不必恨铁不成钢,也不可操之过急。马斯洛认为,人的本质中有一种发展的趋势,如果有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以及自我实现的强烈需求,人的才能将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愿意学好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学好的。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
17、可能性,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可能性。但是,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不可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静止的眼光是对学生发展的最大束缚。在教师异样的眼光中,那些“差生”将永无翻身之日,甚至会使他们终身失去上进心和自信心!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五、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1、心理分析疗法。2、行为疗法。3、来访者中心疗法。4、交互分析疗法。5、理性情绪疗法。6、完形疗法。7、现实疗法。六、心理辅导的基本技巧。1、学会倾听。2、注意距离。3、注意角度。4、注意高低。5、注意语言上的呼应。6、注意自己和对方的用词和声音。7、要注
18、意对方的肢体语言。总之,心理辅导不能只局限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更重要的是防治,使学生能够提高心理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而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既有其内因的决定作用,又有外界的影响作用,因此,进行心理辅导不能只面对学生,应该首先从教师的素质抓起,因为在开展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不但要在教学中以精湛的学识和教学艺术启迪学生智慧,而且还要成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医师”。我们老师在平时的理论学习中也要多注意这方面的学习积累,以便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台湾师大吴武典教授
19、的一段话:本质上,辅导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方式或一种媒体。凡是教育工作者,都有辅导的责任,尤其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导师,更是辅导的中坚,是决定辅导成败的关键。打从上午七点多钟学生进到学校,到下午三、四点钟学生放学回家,孩子们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都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教师可以决定孩子在一天中的快乐或不快乐,这一天过得有意义或没有意义。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叫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灵魂”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空灵世界,只有人的心理活动无时无刻不与生命同在。人的“灵魂”既无法设计,也无法塑造;而人的“心理活动”却不仅有可循的规律,而且有无尽的发展。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学校心理学家”,他生活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并且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一路同行!2009 年 9 月 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