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6 ,大小:1.80MB ,
资源ID:10754451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107544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化工设计:环氧乙烷的制取邓龙.doc)为本站会员(精品资料)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化工设计:环氧乙烷的制取邓龙.doc

1、 2017 届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环氧乙烷的制取说明书学生姓名 邓龙 学 号 7021213229 所属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专 业 应用化学 班 级 17-2 指导教师 张越锋、于海峰 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制目录一.设计任务书 二.设计方案简介 三.工艺流程草图及说明 四.物料衡算 五.计算结果一览表 六.工艺流程说明 七.附图 八参考文献 设计任务书一、基本数据用 N2 作为惰性致稳气时的原料气组成组成 C2H4 O2 N2 CO2 CH4 C2H6 Ar H2Omol,%15.00+(学号后两位/10)7.0053.27-(学号后两位/10)10.55 0.63 0.87 12.40 0.28反应

2、器的单程转化率:12.3%(10-20 可自行调配)选择性: 73.8%(70-80 可自行调配)环氧乙烷的吸收率: 99.5%O2 中夹带的 Ar 0.00856mol/ mol,循环排放气中含 Ar 为 12.85%(10-15 可自行调配),产品环氧乙烷中含 Ar 0.00631mol/mol。二、 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一) 内容1、对环氧乙烷反应系统的物料衡算;2、绘制环氧乙烷反应系统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一张);3、编制课程设计说明书(一份)。4、设计说明书要有封面和封底,均采用 A4 纸,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1.25 倍。(二) 具体要求1、环氧乙烷反应系统的物料衡算方法参考基

3、本有机化工工艺学(吴指南主编)一书。2、绘制的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必须符合化工制图的规范。3、编制的课程设计说明书应对计算过程与工艺流程的选择以及控点的确定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解释。设计方案简介环氧乙烷 (简称EO)是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环氧化合物,在常温下为气体,沸点10.5。可以与水、醇、醚及大多数有机溶剂以任意比混合。有毒,易自聚,尤其当有铁,酸,碱,醛等杂质或高温下更是如此,自聚时放出大量热,甚至发生爆炸,因此存放环氧乙烷的贮槽必须清洁,并保持在0以下。环氧乙烷是以乙烯为原料产品中的第三大品种,仅次于聚乙烯和苯乙烯。它的用途是制取生产聚酯树脂和聚酯纤维的单体、制备表面活性剂,此外还用于制备乙

4、醇胺类、乙二醇醚类等。一、反应过程分析:工业上生产环氧乙烷最早采用的方法是氯醇法,该法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将乙烯和氯通入水中反应生成2-氯乙醇,2- 氯乙醇水溶液浓度控制在6%-7%(质量); 第二步使2- 氯乙醇与Ca(OH) 2反应,生成环氧乙烷。该法的优点是对乙烯的浓度要求不高,反应条件较缓和,其主要缺点是要消耗大量氯气和石灰,反应介质有强腐蚀性,且有大量含氯化钙的污水要排放。因此开发了乙烯直接氧化法,取代氯醇法。工业上生产环氧乙烷的方法是乙烯直接氧化法,在银催化剂上乙烯用空气或纯氧氧化。 乙烯在Ag/-Al 2O3催化剂存在下直接氧化制取环氧乙烷的工艺,可用空气氧化也可以用氧气氧化,氧气

5、氧化法虽然安全性不如空气氧化法好 ,但氧气氧化法选择性较好,乙烯单耗较低,催化剂的生产能力较大,故大规模生产采用氧气氧化法。主要反应方程式如下: 主反应副反应由乙烯环氧化反应的动力学可知,乙烯完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是强放热反应,其反应热效应要比乙烯环氧化反应大十多倍。故副反应的发生不仅使环氧乙烷的选择性降低,而且对反映热效应也有很大的影响。选择性下降,热效应就明显增加,如选择性下降移热慢,反应温度就会迅速上升,甚至产生飞温。所以反应过程中选择性的控制十分重要。二、催化剂的选择:环氧化法生产环氧乙烷是一个强放热放应,为减少深度氧化的副反应,提高选择性,催化剂的选择非常重要。研究表明,只

6、有在银催化剂催化下乙烯的环氧化反应才有较高的选择性。工业上使用的银催化剂是由活性组分,载体和助催化剂所组成。载体 载体的主要功能是分散活性组分和防止银微晶的半熔和烧结,使其活性保持稳定。由于乙烯环氧化过程存在平行副反应和连串副反应的竞争,又是一强放热反应 ,故载体的表面结构及其导热性能,对反应的选择性和催化剂颗粒内部温度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载体表面积大,活性比表面积大,催化剂活性高但也有利于乙烯完全氧化反应的发生,甚至生成的环氧乙烷很少。载体如有空隙,由于反应物在细空隙中的扩散速度慢,产物环氧乙烷在空隙中浓度比主体浓度高,有利于连串副反应地进行。工业上为了控制反应速度和选择性,均采用低比表面积

7、无孔隙或粗空隙惰性物质作为载体,并要求有较好的导热性能和较高的热稳定性。工业上常用的载体又碳化硅, 氧化铝和含有少量氧化硅的 氧化铝等。助催化剂 所采用的助催化剂有碱金属类,碱土金属类和稀土元素化合物等。碱土金属类中,用得最广泛的是钡盐。在银催化剂中加入少量钡盐,可增加催化剂的抗熔结能力,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延长其寿命,并可提高活性。据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助催化剂起到协同作用,可提高选择性。抑制剂 在银催化剂中加入少量硒碲氯溴等对抑制二氧化碳的生成,提高环氧乙烷的选择性有较好的效果。工业上常在原料气中添加微量有机氯如二氯乙烷,以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调节温度。三、反应器及混合器的选择:乙烯

8、环氧化制环氧乙烷是一强放热反应,温度对反应的选择性又甚敏感,对于这种反应最好采用流化床反应器,但因为细颗粒的银催化剂易结块也易磨损,流化质量很快恶化,催化剂效率急速下降,故工业上普遍采用的是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管内放催化剂,管间走冷却介质。在配制混合气时,由于纯氧加入到循环气和乙烯的混合气中去,必须使氧和循环气迅速混合达到安全组成,如果混合不好很可能形成氧浓度局部超过极限浓度,进入热交换器时易引起爆炸危险。为此,混和器的设计极为重要,工业上是借多空喷射器对着混和气流的下游将氧高速度喷射到循环气和乙烯的混合气中,使他们迅速进行均匀混合。为了确保安全,需要用自动分析检测仪监视,并配制自动报警连锁切

9、断系统,热交换器安装需要有防爆措施。四、影响因素(反应条件)的分析: 反应温度乙烯环氧化过程中存在着平行的完全氧化副反应,影响转化率和选择性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温度过高,反应速度快、转化率高、选择性下降、催化剂活性衰退快、易造成飞温;温度过低,速度慢、生产能力小。所以要控制适宜温度,其与催化剂的选择性有关,一般控制的适宜温度在200-260。 反应压力加压对氧化反应的选择性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反应器的生产能力且有利于环氧乙烷的回收,故采用加压氧化法,但压力高对设备的要求高费用增加催化剂易损坏。故采用操作压力为2Mpa左右。 空速与温度相比该因素是次要的,但空速减小,转化率增高,选择性也要降低,而

10、且空速不仅影响转化率和选择性,也影响催化剂的空时收率和单位时间的放热量,故必须全面衡量,现在工业上采用的混合气空速一般为4000-8000/h左右,也有更高的。催化剂性能高反应热能及时移出时选择高空速,反之选择低空速。 原料纯度原料其中的杂质可能给反应带来不利影响:使催化剂中毒而活性下降,如乙炔和硫化物使催化剂永久中毒,乙炔和银形成的乙炔银受热会发生爆炸性分解;使选择性下降(铁离子);使反应热效应增大(H 2、C 3以上烷烃和烯烃);影响爆炸极限,如氩气是惰性气体但其会使氧的爆炸极限浓度降低而且增加爆炸的危险性,氢也有同样的效应,故原料中的杂质含量要严格控制乙炔5ppm,C 3以上烃1ppm,

11、 硫化物1ppm,H 25ppm)。 进入反应器的混合气配比由于反应的单程转化率较低故采用具有循环的乙烯环氧化过程,进入反应器的混合气是由循环气和新鲜原料气混合而成的,其组成既影响经济效益也关系生产安全。氧的含量必须低于爆炸极限浓度,因乙烯的浓度影响氧的极限浓度而且影响催化剂的生产能力,所以其浓度也需控制。乙烯和氧浓度有一适量值(如浓度过高,反应快,放热多,反应器的热负荷大,如放热和除热不能平衡,就会造成飞温),如果以氧气作氧化剂,为使反应不致太剧烈仍须加入致稳剂 。以氮气作致稳剂时进入反应器的乙烯浓度可达15-20%,氧浓度为8%左右。由于反应的转化率比较低,为了充分利用原料从吸收塔出来的气

12、体须循环。由于循环气中含有杂质和反应副产物,所以需要在循环之前将一部分有害气体排除,即脱除二氧化碳。从吸收塔排出的气体,大部分(90%)循环使用,小部分送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用碱洗法(热碳酸钾溶液)脱除掉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对环氧化反应有抑制作用,但适量提高其含量对反应的选择性有好处,且能提高氧的爆炸极限,故循环气中允许有一定量二氧化碳,但不宜过多。 乙烯转化率单程转化率的控制与氧化剂的种类有关,用纯氧作氧化剂时,单程转化率一般控制在12%15%,选择性可达75-84%或更高。用空气作氧化剂时,单程转化率一般控制在30%35% ,选择性可达70%左右。单程转化率过高时,由于放热量大,温

13、度升高快,会加快深度氧化,使环氧乙烷的选择性明显降低。因为工业上采用循环流程,所以单程转化率也不能太低,否则会因循环气量过大而耗能增加。工艺流程草图及说明(一) 氧化反应部分 一工艺流程草图二流程草图说明由于此反应为气固相反应,并且催化剂比较贵,所以选择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所以须采用换热介质进行换热,根据反应的热效应求得反应的温度在180-250 ,因此选择矿物油作为换热介质,采用外部循环式换热。由以上流程图可以看出,新鲜原料气与循环气混合后,经过热交换器预热一段时间后,从反应器上部进入催化床层。自反应器流出的反应混合气中环氧乙烷的含量仅为1-2%,经热交换器利用其热量并进行

14、冷却后,进入环氧乙烷吸收塔。由于环氧乙烷能以任何比例与水混合,故采用水做吸收剂以吸收反应气中的环氧乙烷。从吸收塔排出的气体,大部分(约90%)循环使用,而一小部分需送入CO2吸收装置,用热碳酸钾溶液脱除掉副反应所生成的CO 2。送入CO2吸收装置的那一小部分气体在二氧化碳吸收塔中与来自再生塔的高温贫碳酸氢钾-碳酸钾溶液接触。在二氧化碳作用下转化为碳酸氢钾。自二氧化碳吸收塔塔顶排出的气体经冷却,并分离出夹带的液体后,返回至循环系统。二氧化碳吸收塔塔釜的富碳酸氢钾-碳酸钾溶液经减压入再生塔,经加热,使碳酸氢钾分解为二氧化碳和碳酸钾,CO 2自塔顶排出,再生后的贫碳酸氢钾- 碳酸钾溶液循环回二氧化碳

15、吸收塔。(二) 环氧乙烷回收和精制部分自吸收塔塔底排出的环氧乙烷吸收液(1.5%)经热交换利用其热量后进入解析塔,冷凝出大部分水和重组分杂质。解析出10%(质量)的环氧乙烷水溶液,同时分离出一起解离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不凝气体。然后进入脱气塔脱二氧化碳,此处脱出的气体除含二氧化碳外还有大量的环氧乙烷蒸汽,这部分气体返回吸收塔。自脱气塔排出的环氧乙烷水溶液,一部分直接送乙二醇装置,加入适量水后水合制乙二醇。其余进精馏塔,塔顶蒸出的甲醛(含环氧乙烷)和塔下部取出的含乙醛的的环氧乙烷,仍返回脱气塔。精馏塔和解析塔的塔底排出的水,经热交换利用其热量和冷却后,循环回吸收塔作吸收水用。关于能耗方面,除了反应

16、选择性和反应热的利用等影响因素外,环氧乙烷吸收液的浓度和吸收水热量的利用,对能耗也有显著影响。在环氧乙烷吸收系统和解吸收系统设置多个换热器,以回收不同位能的热量;低位能热量的回收和利用,降低吸收水温度以提高吸收效率,提高吸收液中环氧乙烷的浓度,减少循环水量,二氧化碳系统热量的回收和利用等,均可降低能耗。乙烯催化氧化法制环氧乙烷的工艺需注意以下两点1、保障安全性对此工艺,由于副反应为强放热反应,温度的控制尤为重要,若反应热未及时移走,就会导致温度难于控制,产生飞温现象。由于是氧气做氧化剂,还存在爆炸极限的问题,所以反应气体的混合至关重要。可借用多孔喷射器对着混合气流的下游将氧高速喷射入循环气和乙

17、烯的混合气中,使它们迅速进行均匀混合。为控制氧气、乙烯的浓度在爆炸极限以内,也为使反应不致太剧烈,需采用惰性致稳气,可采用N 2或CH 4作致稳气。2、保障经济性对化工行业的生产工业来说,经济性是应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为满足此要求,应想办法使反应的选择性提高,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决定着反应的选择性,故应采用性能良好的催化剂,并用二氯化物来抑制副反应的发生。还应考虑能量的利用率,想办法利用生产流程中各种位能的热量,充分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物料衡算(一) 由设计任务书已知数据如下:用 N2 作为惰性致稳气时的原料气组成组成 C2H4 O2 N2 CO2 CH4 C2H6 Ar H2OMol,% 1

18、5.00 7.00 53.27 10.55 0.63 0.87 12.40 0.28反应器的单程转化率:12.3%选择性: 73.8%环氧乙烷的吸收率: 99.5%O2 中夹带的 0.00856mol,循环排放气中含 Ar 为 12.85%,产品环氧乙烷中含 Ar 0.00631mol。(二) 乙烯催化氧化制取环氧乙烷得物料衡算框图:图(1)其中:FF 新鲜原料气 MF 原料混合气 RP 反应混合气 SP 混合分离气 RC 循环气 P 产品环氧乙烷 W 排空废气 SPC 未脱除二氧化碳的循环气 TC 脱除的二氧化碳 SRC 脱除二氧化碳的循环气(三) 衡算过程衡算基准:以进入反应器的混合原料气

19、 100mol 为基准衡算范围:以下各步的衡算范围如图(1)虚线框所示1、以反应器为衡算范围,确定反应混合气(RP)组成(A)反应器中的主要反应方程式:反应器 吸收塔CO2脱除装置CADBSPCSRC水WP (Ar)环氧乙烷水溶液SPRPMFFFRCC2H4O2(Ar)N2除 TCCO2主反应方程式:平行副反应方程式:(B) 原料混合气(MF)各组分摩尔数的变化(C 2H4) 100x15%12.3%=1.8450mol(C 2H4O) 1.845073.8%=1.3616mol(CO 2) 1.8450(1-73.8%)2=0.9668mol(H 2O) 0.9668mol(O 2) 1.3

20、6161/2+0.96683/2=2.1310mol(C)反应混合气(RP)的组分含量C2H4 10015%-1.8450=13.1550molO2 1007%-2.1310=4.8690molC2H4O 1.3616molCO2 10010.55%+0.9668=11.5168molH2O 1000.28%+0.9668=1.2468mol其他气体未参加反应,故他们的量不变,同原料气CH4 1000.63%=0.63mol N2 10053.27%=53.27molC2H6 1000.87%=0.87molAr 10012.40%=12.40mol(D) 反应混合气的组成由以上计算可得 RP

21、 中混合物的总量(S RP)RP=13.1550+4.8690+11.5168+0.63+1.3616+1.2468+0.87+12.40+53.27=99.3192mol计算结果如下表:组成 C2H4 O2 N2 CO2 CH4 C2H6 Ar H2O C2H4Omol 13.1550 4.8690 53.2700 11.5168 0.6300 0.8700 12.4000 1.2468 1.3616Mol,% 13.245 4.902 53.635 11.596 0.634 0.876 12.485 1.255 1.3712、以吸收塔为衡算范围,确定混合分离气(SP)的组成(A) RP 中

22、各组分量的变化 (即在产品 P 中的含量 )(C 2H4O) 1.361699.5%=1.3548mol(Ar) 1.34580.00631=8.548810-3mol(H 2O) 1.2468mol (即考虑水全部进入产品中 )由此可得,产品(P)中带出的物质总量(SP)P=1.3548+8.548810-3+1.2468=2.6101mol(B) SP 中各组分的含量利用衡算关系式:RP(X) = SP(X) + P(X) X 为 SP 中某组分对 C2H4O 和 Ar 作物料衡算,得它们的含量如下C2H4O 1.3616-1.3548=0.0068molAr 12.4000-8.5488

23、10-3=12.3915molH2O 1.2468-1.2468=0其他气体的量不变。(C)确定 SP 的组成由于 SP 的组成与循环排放气 W 组成相同,故 SP 中 Ar 的摩尔分数也为 12.85%。可得 SP 中各组分的总量(S SP)SP=12.3915/12.85%=96.4319mol计算结果如下表:组成 C2H4 O2 N2 CO2 CH4 C2H6 Ar H2O C2H4Omol 13.1550 4.8690 53.2700 11.5168 0.6300 0.8700 12.3915 0 0Mol,% 13.642 5.049 55.241 11.943 0.653 0.90

24、2 12.850 0 03、确定新鲜原料(FF)和循环气(RC)组成(A) 以整体为衡算范围,对 Ar 作物料衡算.设 FF 中 O2 为 X mol,C2H4 为 Y mol;RC 中 O2 为 Z mol,C 2H4 为 G mol。利用衡算式FF(Ar) = P(Ar) + W(Ar) 可得0.00856X =8.548810-3+ W12.85% (B) 以节点 B 为衡算范围,对 C2H4 和 O2 作物料衡算。利用衡算式SP(x) = RC(x) + W(x) X 为 C2H4 和 O2且 W 中各组分的组成与 SP 中各组分的组成相等,可得对 C2H4: 13.1550=G+ W

25、13.6420% 对 O2 : 4.8690 =Z+ W5.0490% (C) 以节点 A 为衡算范围,对 C2H4 和 O2 作物料衡算。利用衡算式 MF(X) = FF(X) + RC(X) X 为 C2H4 和 O2 可得:对 C2H4: 15.0000=Y + G 对 O2 : 7.0000=X + Z 联立以上五式,解得X=2.1348 Y=1.8553 Z=4.8652 G=13.1447 W=0.0757(D)确定 FF 的组成由以上计算可知 FF 中: O2 含量为 2.1348mol,C2H4 含量为 1.8553mol,故 FF 中 O2 中的 Ar 夹带量为: 2.134

26、80.00856=0.0183mol以节点 B 为衡算范围,对 N2 作物料衡算,利用衡算式SP(N2) = RC(N2) + W(N2) 可得RC(N2)=53.2700-0.0757x55.241%=53.2282mol以节点 A 为衡算范围,对 N2 作物料衡算,利用衡算式MF(N2) = FF(N2) + RC(N2) 可得FF(N2)=53.2700-53.2282=0.0418mol故 FF 中各组分的总量FF=1.8553+2.1348+0.0183+0.0418=4.0502mol计算结果如下表:组成 C2H4 O2 N2 Armol 1.8553 2.1348 0.0418

27、0.0183Mol,% 45.808 52.709 1.031 0.452(E)确定 RC 的组成由前面的计算已得 RC 中:O 2:4.8652mol,C 2H4:13.1447mol,N2:53.2282mol。以节点 A 为衡算范围,对 Ar 作物料衡算,利用衡算式MF(Ar) = FF(Ar) + RC(Ar) 可得:RC(Ar)=12.4000-0.0183=12.3817molRC 中其他组分的量与 MF 中相等。故 RC 中各组分的总量RC=13.1447+4.8652+53.2282+10.5500+0.6300+0.8700+12.3817+0.2800=95.9498mol

28、计算结果如下表:组成 C2H4 O2 N2 CO2 CH4 C2H6 Ar H2O C2H4Omol 13.1447 4.8652 53.2282 10.5500 0.6300 0.8700 12.3817 0.2800 0Mol,% 13.700 5.071 55.475 10.995 0.657 0.907 12.904 0.292 04、确定未脱 CO2 的循环气 SPC 的组成(A) W 中含 CO2 的量 0.075711.943%=9.04110-3mol(极少,略去)由节点 C 处 CO2 守衡,有:TC(CO2) = SP(CO2) - RC(CO2) 得: TC(CO2)=1

29、1.5168-10.5500=0.9668mol(B) 根据工艺条件,可设二氧化碳脱除装置中 CO2 的脱除效率为70%则进入装置的 CO2 量为: 0.9668/70%=1.3811molSRC 中 CO2 的量 SRC(CO2)=1.3811(1-70%)=0.4143mol节点 D 处 CO2 平衡,有RC(CO2) = SRC(CO2) + SPC(CO2) 可得:SPC(CO2)=10.5500-0.4143=10.1357mol又 SPC 中各组分的组成与 SP 各组分相等,故 SPC 各组分总量SPC=10.1357/11.943%=84.8673mol因 SPC/( SP-W)

30、=84.8673/(96.4319-0.0757)=88%所以从吸收塔出来进入循环的混合气有 88%直接循环,12%进入 CO2 脱除装置中。(B) 因 SPC 与 SP 各组分组成相等,可得 SPC 中各物质的摩尔数(单位:mol) C2H4: 11.5776 O2:4.285 CH4:0.55 C2H6: 0.7655 CO2:10.1357 N2:46.88 Ar:10.9054SPC 组成的计算结果如下表:组成 C2H4 O2 N2 CO2 CH4 C2H6 Ar H2O C2H4Omol 11.5776 4.2849 46.8815 10.1357 0.5542 0.7655 10.

31、9054 0 0Mol,% 13.642 5.049 55.241 11.943 0.653 0.902 12.850 0 05、以节点 D 为衡算范围,确定 SRC 的组成。利用, RC(x) = SP(x) + SRC(x) X 为 SRC 中某组分 可得 SRC 中各组分的量C2H4 : 13.1447-11.5776=1.5671molO2 : 4.8652-4.2849=0.5803molN2 : 53.2282-46.8815=6.3467molCO2: 10.5500-10.1357=0.4143CH4 : 0.6300-0.5542=0.0758molC2H6 : 0.8700

32、-0.7655=0.1045molAr: 12.3817-10.9054=1.4763molH2O: 0.2800-0=0.2800mol故 SRC 中各组分的总量SRC=1.5671+0.5803+6.3467+0.4143+0.0758+0.1045+1.4763+0.2800=10.8450mol计算结果如下表:组成 C2H4 O2 N2 CO2 CH4 C2H6 Ar H2O C2H4Omol 1.5671 0.5803 6.3467 0.4143 0.0758 0.1045 1.4763 0.2800 0Mol,% 14.450 5.351 58.522 3.820 0.699 0.

33、964 13.613 2.582 0数据校核及结果评价1、数据校核 总物料平衡 FF=P+W+TC其中 FF=4.0502mol P=2.6101mol W=0.0757mol TC=0.9668mol故 方程右边=3.6526mol方程左边 吸收塔物料平衡 RP=SP+P其中 RP=99.3192mol SP=96.4319mol P=2.6101mol得 方程右边=99.0420mol方程左边 节点 A 物料平衡 MF=FF+RC其中 FF=4.0502mol RC=95.9498mol MF=100mol有 方程右边=100mol=方程左边 节点 B(C)物料平衡 SP=W+RC+TC其

34、中 SP=96.4319mol W=0.0757mol RC=95.9498mol TC=0.9668mol得 方程右边=96.9923mol方程左边 节点 D 物料平衡 RC=SRC+SPC其中 RC=95.9498mol SRC=10.8450mol SPC=84.8673mol有 方程右边=95.7123mol方程左边2、结果评价以上在不同的衡算范围对总气体量分别进行校核,计算的结果显示各种计算数据基本符合要求。虽有一些误差,但都在工程允许范围内。下面对误差进行分析。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在环氧乙烷吸收塔中,水也溶解了其它微量气体,所以产品P 中并非仅有C 2H4O及微量的Ar,而在计算

35、过程中没有考虑那部分气体的量,视产品中仅有C 2H4O和Ar ,而且计算过程中忽略了W中排出的极少部分气体,所以导致SP 的气体总量及部分物质的量不精确,但误差很小,并不影响整体结果。在计算过程中,将SP中H 2O和 C2H4O的量视为零,因SPC与SP的组成相同,所以RC 中的 H2O考虑为从 SRC中来,即从CO 2脱除装置中出来的循环气带出了少量的水,从而满足水的平衡。由于致稳气N 2是循环使用的,只需一次输入即可,但在实际生产中,W、TC以及P处都有少量N 2带出,故FF中需要夹带一定量的N 2进行补充。计算结果一览表工艺流程及控制点说明组成 C2H4 O2 N2 CO2 CH4 C2

36、H6 Ar H2O C2H4O 总计 mol混合气mol 13.1550 4.8690 53.2700 11.5168 0.6300 0.8700 12.4000 1.2468 1.3616 99.3192Mol,% 13.245 4.902 53.635 11.596 0.634 0.876 12.485 1.255 1.371 100RPmol 13.1550 4.8690 53.2700 11.5168 0.6300 0.8700 12.3915 0 0 96.4319Mol,% 13.642 5.049 55.241 11.943 0.653 0.902 12.850 0 0 100S

37、Pmol 1.8553 2.1348 0.0418 0 0 0 0.0183 0 0 4.0502Mol,% 45.808 52.709 1.031 0 0 0 0.452 0 0 100FFmol 13.1447 4.8652 53.2282 10.5500 0.6300 0.8700 12.3817 0.2800 0 95.9498Mol,% 13.700 5.071 55.475 10.995 0.657 0.907 12.904 0.292 0 100RCmol 11.5776 4.2849 46.8815 10.1357 0.5542 0.7655 10.9054 0 0 84.86

38、73Mol,% 13.642 5.049 55.241 11.943 0.653 0.902 12.850 0 0 100SPCmol 1.5671 0.5803 6.3467 0.4143 0.0758 0.1045 1.4763 0.2800 0 10.8450Mol,% 14.450 5.351 58.522 3.820 0.699 0.964 13.613 2.582 0 100SRC(一)工艺流程说明环氧乙烷反应系统工艺流程1 主流程(1)原料流程原料乙烯、氧气和致稳氮气来自界区,他们与循环物料气的混合气体站(H-102)充分混合后,进入气气换热器(E-111 )与反应生成气换热并预

39、热到指一定温度后,从填充银催化剂的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D-110)的上部进入催化床层,在一定温度(220-260)和压力(2Mpa)下,进行氧化反应。(2)吸收流程已反应的气体自氧化反应器(D-110)下部流出,进入气气换热器(E-111 ),被反应原料气冷却后进入环氧乙烷水吸收塔(D-115) 。在吸收塔中,以水做吸收剂,吸收反应气体中的产物环氧乙烷。吸收剂水自塔上部进入,环氧乙烷吸收液自塔中部流入,进入环氧乙烷精制流程。为提高环氧乙烷的吸收率和避免循环气中二氧化碳的积累,从吸收塔顶部排出的气体,一部分(90%)循环回反应器,另一小部分送至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用热碳酸钾溶液脱除掉副反应所生成的

40、二氧化碳。从吸收塔顶部出来的吸收气,一部分作为循环排放气排至蒸汽加热器(B-110)中烧掉:另一部分作为循环气与致稳气氮气进入循环压缩机(C-110),加压后,混合气大约有十分之一送至二氧化碳脱除流程,脱除二氧化碳后,再返回至循环气系统:一部分经添加抑制剂二氯乙烷后,进入氧气混和器(H-102),与原料乙烯,氧气混合,成为原料气。2 辅助流程(1)热油循环流程乙烯的环氧化反应为放热反应,其副反应为乙烯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更是强放热反应。故在反应过程中应及时将反应产生的反应热移走,否则不仅会使选择性下降,甚至还会产生飞温现象。本工艺流程方案中,用矿物油做冷却剂,移走反应热。流程如下:循

41、环载热的热油经过热油冷却器(E-110)冷却后,进入氧化反应器(D-110 )的上部,吸收反应热会后从反应器下部流出。由于此时热油温度较高,为防止热膨胀使输油管变形,应与热油膨胀罐(F-110)连接。同时为了补充循环过程中的矿物油损失,应在设一热油储罐(F-110),并以 2kg/cm2 的蒸汽加热,经加热的热油由输送泵(G-115)输出,与反应器下部流出的高温热油混合后,油热泵(G-110)送入热油冷却器(E-110 ),如此不断循环。(2)蒸汽流程在热油冷却器(E-110)中,热油在换热冷却的同时产生高压蒸汽,一部分送至用户,另一部分进入蒸汽加热气(B-110)进一步提高热位。蒸汽加热气(

42、B-110)以燃料油及吸收塔中排出气等作燃料,进入空气燃烧,来加热蒸汽,产生高热位蒸汽,经循环压缩机(C-110),减压变为低压蒸汽,作为流程中其它设备热源之用。(3)抑制剂流程为抑制副反应,氧化反应过程中需有抑制剂二氯乙烷(EDC)加入,用中压氮气作载气。抑制剂由抑制剂罐(F-1308)送入抑制剂蒸发器(F-30A) ,经加热蒸发与压缩后的致稳气,循环气混合,进入混合器。二氧化碳脱除系统工艺流程1、脱二氧化碳循环气流程经循环压缩机(C-110)加压后,循环气的一部分进入接触塔(D-210) ,与来自再生塔后由塔顶排出,进入脱二氧化碳冷却器(D-211)的碳酸钾溶液作用,脱去二氧化碳后又塔顶排

43、出,进入脱二氧化碳冷却器(E-211) ,经冷却后夹带着冷凝的碳酸钾溶液的循环气进入接触分离罐(F-210)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来的液体则送入再生塔(D-220)进行再生处理。2、碳酸钾溶液循环系统接触塔(D-210)中,来自再生塔的贫碳酸钾溶液与循环气体中的二氧化碳重用,碳酸钾转化为碳酸氢钾,塔釜的富碳酸钾-碳酸氢钾溶液送至再生塔(D-220)的上部,再生后由塔釜经碳酸盐溶液泵(G-220)送入接触塔(D-210)上部循环使用。为补充循环回路中总的碳酸盐溶液,另设碳酸盐溶液槽及储槽。碳酸盐溶液槽(F-231)中,脱盐水溶解固体碳酸钾。生成的碳酸钾溶液进入碳酸盐贮槽(F-320) ,再生碳酸盐

44、输送泵(G-230)送出,与再生后的碳酸盐溶液混合后经碳酸盐溶液泵(G-220)进入接触塔。3、再生塔流程再生塔中,吸收二氧化碳后的碳酸盐溶液加热再生,生成的二氧化碳由塔顶排出,经再生塔冷却器(E-221)气液分离后,二氧化碳排空,再生塔冷却器及直线分离器分离出的碳酸盐溶液进入再生塔再生。再生塔塔釜处的再沸器(E-220)用 2kg/cm2 的低压蒸汽加热,冷凝液送入再沸器凝液罐(F-240) 。为防止接触塔和再生塔内的碱液起泡,可根据需要在碱液中定期注入消泡剂,应另设消泡剂压入器(H-222) ,消泡剂由此处送出与再生塔塔釜混合后,进入再沸器加热。(二)控制点说明环氧乙烷反应系统控制点1、蒸

45、汽加热器(B-110)进气控制点:此控制点为一流量控制点,用以调节进入加热器的空气量,以便加热器内的燃料充分燃烧。2、热油冷却器(E-110)出口蒸汽控制点:此控制点为液位控制点,通过控制冷却器出口蒸汽量,稳定热油冷却温度。 3、热油储罐(F-115)液位控制点:此控制点为液位控制点,为防止热油冷却凝结,储罐内同蒸汽加热,它通过控制所加热气量调节储罐液位。4、 气- 气换热器(F-115)液位控制点:此控制点为压力控制点,用以调节控制进口反应原料压力。5、吸收塔(D-115)出口混合分离器控制点:此控制点为压力控制点,用以控制循环反应气量及循环排空气量。6、吸收塔(D-115)塔釜液位控制点:

46、此控制点为液位控制点,由于循环吸收气所夹带液位在塔釜积累,此控制点可是塔釜液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氧化碳脱除系统控制点1、接触塔(D-210)塔釜液位控制点:此控制点为液位控制点,用以控制塔釜内的碳酸盐溶液液位高度,通过调节送往再生塔的碳酸盐溶液量,使接触塔塔釜液位保持在一定液位。2、碳酸盐储槽(F-230)进液控制点:此控制点为流量控制点,用以控制碳酸盐溶液槽内碳酸盐溶液输往储槽的流量,使储槽内的溶液量保持在一定量。3、接触塔分离罐(F-210)出液控制点:此控制点为液位控制点,通过调节送往再生塔的碳酸盐溶液量,稳定分离罐内分离出的溶液位。4、再沸器(E-220 )加热蒸汽调节点:此控制点

47、为流量控制点,通过控制进入再沸器的加热蒸汽流量,使再生塔保持在一定的热解温度。5、直线分离器(H-221)出口控制点:此控制点为流量控制点,通过控制二氧化碳排空量,是直线分离器中气液分离充分。附图( 共两张)207.1.15-26化工03-3班化学工程与工艺时间班级专业解强解强傅振彪傅振彪成绩审核校核设计制图环氧乙烷反应系统 工艺流程图中国矿业大学(北京)SV安全阀截至阀 C 调节 F 液量气动薄膜阀 P 压力 L 液位放空阀 T 温度代号图例3081310210110410310810710913111210LCPCFCFCPCFCFCPCPITIPCFCSVSVPCLCFC FCFC正常时

48、无流量F-210吸收液吸收剂D-15C-10循环气放空(至B-10)至D-210吸收CO2来自F-210的气体抑制剂 低压氮气中压氮气 R.W.R 加热蒸汽 R.W冷水低压蒸气C.W.R循环冷却水C.W 冷却水E-12E-11H-102D-10F-10至大气至大气 CH4(封) CH4(封)F-15G-15G-10冷凝水2kg/m3 蒸汽C.W 冷却水E-10B-10空气燃料油高压蒸汽至用户氧气进料乙烷进料氮气致稳气进料E-12冷凝器F-210吸收液储罐D-15吸收塔分离器C-10循环压缩机F-1038抑制剂罐F-30A抑制剂蒸发器H-102氧气混合器D-10氧化反应器F-10热油膨胀罐G-15热油输送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