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69.50KB ,
资源ID:10627776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106277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7年高等教育学学习提纲整理.doc)为本站会员(精品资料)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7年高等教育学学习提纲整理.doc

1、1高等教育新论学习提纲第一章 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一)高等教育的概念演变要求:了解高深学问教育、中世纪大学、第三级教育的概念内涵,掌握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答:高等教育概念演变:古代高等教育表现为高深学问教育,中世纪至 19 世纪表现为大学教育,20 世纪初到现在表现为中学后教育或第三级教育。一、高深学问教育:1. 从形式上说,古代高等教育机构是各国高等学术中心,设于宫廷或附在神庙或存于私学。2. 从目的或内容上说,古代高等教育培养官吏和神学人士。东方古代高等教育以人文教育和伦理教育为特色,辅以少量自然科学教育;西方古代高等教育以人文、自然和雄辩教育为主,辅以伦理教育。3. 从对象上说,

2、高等教育是极少数特权阶层的教育,教育是一种特权和身份。4. 从管理上说,在东方高等教育为政府和庙宇控制,在社会混乱时私学才兴盛。西方高等教育表现为私学为主。二、大学教育:1. 从形式来说,只有大学才是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学具备传统的欧中中世纪大学形态的某些特征,高等教育便是大学教育,大学独占高等教育的领域。2. 从目的与内容来说,高等教育是人类文明精华保存、绵延与发扬的场所,致力于高深学术之研究、创造新知识、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开始出现。3. 从对象来说,高等教育是少数精英份子的教育,教师和学生在钻研学术,探求真理的基础上组成学者团体,确保优越素质。4. 从管理来说,高等教育试图摆脱外界干预,尤

3、其是宗教或政治束缚影响,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价值及真理实现的保障。三、第三级教育:1. 从形式上来说,传统大学成为高等教育中一部分,大学、专业学院、技术学院及师范院校等各类型的院校都属于高等教育机构。2. 从目的和内容上来说,高等教育应满足当前社会在经济与政治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学术研究应与现实社会密切结合,高等教育应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3. 从对象上来说,人人都有权利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不应以任何理由为少数人独占,它肩负着精英与大众的双重任务。4. 从管理上来说,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更为紧密,高等教育在保持自治传统的同时兼顾社会需要,在两者中取得平衡。(二)高等学校的职能演

4、变要求:了解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正确认识高校职能的价值,科学处理各项高校职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答:高等学校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是应历史变化的需要而依次产生的,但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取代,而是发展并存,也就是说前职能并未2因后一项职能的出现而消失,但也没有一成不变,而是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自我改变,顺应历史。1. 自中世纪高等学校的产生到 18 世纪,培养人才一直都是大学的唯一职能2. 威廉冯洪堡 1890 年在德国创办柏林大学,以研究作为大学的首要使命,提出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结束学院制,标志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大学兴

5、起。3. 美国总统林肯 1862 年签署莫雷尔法案 ,引导美国大学走上与社会相结合、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道路,引发高校第三项职能的出现。高校职能的价值: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校存在的根本理由;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培养高级人才的保证,是高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为社会服务是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和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任务,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现代高校的背景下对于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又有新的认识和争论。1. 对三项职能内涵的认识更为明确。2. 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与冲突。3. 建立有许多、分工合理的高等教育系统。大学三项职能,随历史变化而产生,

6、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各个层次和类别人才,高等学校不能坚持纯学术研究,必须开展应用性研究,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的职能不再是以往象牙塔中与社会发展脱节的自身行为,而是有第三职能的为社会服务性质,教学职能通过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科学研究职能为国家社会和人类生活服务。为社会服务职能是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延伸,向社会提供学术性服务。高校职能矛盾冲突:在大众化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时代,大学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各自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并通过知识的产生、传递和转化而联系了起来,构成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从表面上看,三项职能可共同存在于一所高校内部,实际上,他们并未真正统一协调,相互

7、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矛盾和冲突,随着高校职能的不断丰富,高校教育不断扩大和高等教育活动日益复杂,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不应该也不可能平衡地共存于一所高等学校内部。在此状况下,三项职能校际间的分工和合作显得明确和必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特点,选择侧重适当职能活动,使三大职能在整体高等教育系统中而不是在单一的高校中得以协调共存。各高校应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明确自身的职能,共建一个有序的、分工合理的高等教育系统来实现三种职能的圆满完成。(三)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了解培养目标的概念,正确认识不同类型高校培养的人才类型及其特点,深入理解国家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意义,能正确分

8、析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的主要任务。答: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 ;学术型人才与职业型人才(人才类型) ;专才与通才(教育内容) 。围绕“高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的价值冲突。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代表: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个人本位论代表: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1)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的应依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真正成其为人。强调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2)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

9、和建构教育活3动。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应以社会的理想为最终目标,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使个体社会化,注意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为社会服务。3)两种价值观是辨证统一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反映了人们在对于如何认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问题上的不同价值取向。两种观点都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片面过激的一面,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辩证的理解个人和社会,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个人本位论忽视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容易把个体提升到不适当的位置而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价值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只一味的强调适应社会

10、需要,否定个人能动性,有可能导致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同时极易抹杀学术的个性。两种价值观的共同缺陷是割裂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其实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又是社会的生成物,即受社会制约又改造社会,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要适应现存社会,另一方面又不断产生出高出于社会现实的需要,谋求对社会现实的一定超越。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社会才能保持一种既有稳定又有发展,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态势。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实现这种结合,引导个人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完全排斥现存社会的适应,但是这种适应应当是一种建立在尊重个体能动性

11、基础之上的,有批判有选择的适应而不是被动的或盲目的追随。专才教育:指以培养具有某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或进行某个领域研究的人才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活动或教育模式。通才教育:也称通识教育,其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自由教育” ,以受教育者具有闲暇为前提,目的在于探索高深的纯理论知识。强调完全摆脱功利和实用,注重陶冶情操和道德,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学术型人才与职业型人才:所谓学术型人才,专指进行学术研究,创造新知识的学术工作者,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注重对从事有关学术型工作能力的培养。所谓职业型人才,指一切从事非学术性研究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知识

12、的技术性或应用性,注重对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第二章 大学精神与理念(一) 什么是大学精神文化要求:了解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理念、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正确分析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大学校训的区别与联系。答:大学文化:是指大学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大学精神不同于大学理念,大学精神是大学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一代又一代的大学人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大学理念更多的是表达大学人对大学的认识及其办学主张。每所大学都有理念,但并非都有精神。2、大学形神源于大学理念。3、大学理念又基于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文化:1、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包括大学精神、理念

13、、校训。2、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管理作风。大学精神文化时代特征:1、大学精神文化的发展性42、兼容性。1)从大学精神文化的多元化性而言,是对这种多元的大学精神文化的兼容性并包;2)是对学术自由而言,对各种学术观点学术行为的兼容性并包;3、大学精神文化元素的整合性:一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之间的整合:二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与实践层面文化元素的整合:三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器物文化的整合;4、大学精神文化的个性,有两种形成方式,一是自然生成,是文化自然现象,另一种是自觉追求,即文化自觉。大学精神与校训关系:校训是精神重要元素,对内形成文化向心力,对外是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

14、彰显,是获得外在认同支持的重要途径。校训提出之初通常是从应然角度表明引领该所大学发展的办学理念,经过漫长历史演变,成为该大学优秀文化传统,即大学精神。(二) 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要求:了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理性主义大学理念、实用主义大学理念的思想内涵,正确认识和分析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答:哲学观的历史发展与大学理念:1、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主导时期。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源于理性主义哲学流派。古希腊,最初的理性主义者认为,理性知识和智慧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追求理性.服从理性是人的宗高使命和神圣职责,也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因此,他们的主张超越感性欲望和利害关系,不求功利和不求得失地探索各

15、种抽象和思辩性的问题。抛弃教育中的实用性和职业性,知识与市场、政治分离。把大学作为象牙塔。理性主义大学理念代表人物:洪堡、纽曼、怀特海。2、实用主义的大学理念开始盛行及两种理念并存与对峙时期。实用主义大学理念代表人物: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理斯范海斯。实用主义的大学理念源于实用主义哲学传统,其承认人具有理性,但认为理性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他是一种推崇主观经验,强调行动的实际效果,主张用实际效果评价一切和检验一切的思想观念。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大学理念,是在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大学理念。二者之区别在于大学是以追求真理的自由教育为基点,还是以职业教育为目的;

16、大学是象牙塔还是服务站,这也是当代大学理念中争论较久的命题。具有实用主义大学理念倾向的中国传统大学理念,侧重从事科学研究、传授高深学问;而以理性主义为主导的英国传统大学理念,则以探索普遍学问、注重人才培养为宗旨。在中英大学理念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大学理念的精髓一直得以继承和延续。3、大学理念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时期。第三章 高校教师发展(一) 学术职业与高校教师发展要求:了解高校教师发展、学术职业、职业倦怠的概念内涵,理解掌握学术职业的基本特征。答:高校教师发展内容:专业发展、教学发展、组织发展、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从职业定位的角度看,高校教师从事的是“学术职业” 。 1、

17、学术职业操作知识的工具是教学与科研。学术职业以知识为材料,以教学和科研为手段所做出的努力根本目标在于培养人,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是大学存在的根本依据,是5大学得以发展的关键支撑。2、学术职业具有崇尚自由的精神气质。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以追求真理为主旨,以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以人类的进步和人的完善发展,自由探索真理为主旨。3、学术职业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气质。高校教师在知识经济时代比常人掌握更多的知识,拥有更大的权力,也就意味着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二)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发展要求:正确认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发展的联系与区别。答: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以内修为基础,通过自觉的、系统化的专

18、业发展,提升专业水平,促进群体发展,进而成长为作为身份神圣、学术自由、组织自治、行为自律的以学术为也者。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 、形成完整的职业发展道路。 (2) 、形成专门的群体繁衍机制。 (3) 、形成建制化的专业组织。 (4) 、提出专业的服务承诺。 (5) 、形成专业伦理规范。 (6) 、专业价值的合法化。 (7) 、获得专业自治特权。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目标:(1) 、高校教师必须“知道该为什么而教” 。 (2) 、高校教师必须“知道该教什么” 。 (3) 、高校教师必须“知道该如何教” 。 (4) 、高校教师必须“知道在何时教” 。 (5) 、高校教师必须“知道在何地教” 。

19、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模式:1 教师群体自助互动型 2 专家介入型(三)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要求:了解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阶段,结合自身实际做好职业发展规划。答: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重点:是关注教师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与高效,关注高校教师在其学术职业生涯中获得安全,稳定与成功职业发展道路。从教师素质的角度看,高校教师发展包括:1. 学术水平的提高,需要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与宽广的跨学科知识;2. 教师职业知识技能的提高,能够将拥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3. 师德的提升,除了学术道德素养还要具有服务精神,自律精神和创新精神。高校教师发展涉及以下五大彼此独立但又有交叉重叠的纬度:1. 专业发展,重在

20、提高专门技能,促进学科研究水平;2. 教学发展,改进教师的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技能,优化对学生学习的评价;3. 组织发展,强化教师对高校学术管理的参与度,提高高校管理绩效;4. 个人发展,改变高校教师对自身的理解和认识,改变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态度;5. 职业发展,促使高校教师在学术职业生涯中获得安全,稳定与成功。第四章 高等学校管理(本次不列入考试范围)第五章 高等学校课程(一) 高校课程概念与价值观要求:了解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的概念内涵,正确理解通识教育的价值与实施途径。6答:通识教育:广义:指大学教育应给予大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

21、狭义: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旨在通过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培养具有宽广视野人文及科学精神的健全公民。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1、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而不像自由教育那样仅仅是少数学生的特权。2、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并不排斥或贬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携手合作、互相补充的。3、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强调文理兼备,力图通过科技与人文的深刻对话,达到沟通、整合的目的。专业教育:按学科或职业组合而成的专门化领域。高等教育领域的专业是指按学科或职业组合儿成的专门化领域,它被明确用来指称大学中的系科分类。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可以从分析通识教育的内涵和承担的功能入手。大学通识

22、教育承担三重使命:1)作为专业教育补充,纠正的通识教育;2)作为专业教育延伸,深化的通识教育;3)作为教育灵魂,统帅的通识教育。三重使命反应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三种关系:第一重使命表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两者为并列概念;第二重使命表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逐步递进不断深化的关系,专业教育通识化,在专业教育之下进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上位概念。第三重使命认为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大学教育必须融入于知识教育之中,出于知识教育之外,走向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专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下位概念。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社会发展的任何

23、阶段都需要通才和专才,一方面,随着科技高度社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终身化,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通才,另一方面,在社会科技化科技分支细微化背景下,新兴工业的每个行业都需要专才。因此,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都是高等教育必须兼顾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校教育应当扩大学生知识面,实行学科之间的整合,形成知识的大局观整体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1 、冲突。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是统一的,知识的教育不应以一种知识排斥另一种知识。但高校课程和教学时间是固定的。知识的无限性与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矛盾,必然导致知识选择时的价值判断。高校教师既要认识到知识割裂的错误,又要认识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冲突的必然

24、性。2 融合。为了适应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整合的趋势,高校课程设计趋势是增强文理渗透课程的设计,缩小文理学科之间的文化鸿沟。(二) 高校课程的主要类型要求:了解核心课程、隐性课程的基本内涵,正确认识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所具有的价值及其比例关系。答: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从课程的组织方式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7按课程的层次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按课程修读要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普通课程、专业课程及跨学科课程:这三类课程的比例在各个高校并不相同,大体而言普通课程与跨学科课程

25、占 3040,专业课程占 7060。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把本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教给学生,以保证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选修课:迅速把科学技术新成就新课题反映到教学,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视野。理论课:学生通过在校学习获得基本训练,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要加强基础理论和知识教学,克服轻视理论轻视书本知识的错误。也要切实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理论课程比例大,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加大实践课程比例, 培养实践动手能力。隐性课程:大学生成长受到高校开设的正式课程的影响,还受到学校组织、校园文化和师生互相作用的影响。隐性课程给学生以价值上规范上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大

26、学文化的熏染。拓宽基础,加强普通教育。 “课题中心” ,实施课程整合:一些大学采取以问题(课题)为切入点来实施课程整合,取得较好效果。优化结构,实行真正选修:目前一些欧美大学选修课量,在本科 4 年课程中的所占比例已高达 40%-60%。注重人文,实施“全人教育”:发达国家许多大学将人文教育思想贯穿于大学的课程设置之中,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开设了新的人文课程。(三) 高校课程的编制与评价要求:了解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掌握现代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答:高校课程编制内容:(1)培养方案。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

27、,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培养方案包括:1、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2、课程设置。3、主要教学活动。4、时间分配。(2)课程标准。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等叙述该学科的纲要式内容的标准性文件。包括 1 说明部分 2 文本部分 3 附录部分。(3)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高校课程编制方法:(1)单门课程编制方法。步骤:1、记录下你滴那些想法或打算。2、给该课程拟一个标题或名称。3、拟订一个你所要讲授的内容的纲要。4、制订一个清单,列出想要达到的各种 ILOs。5、将上述清单上的条目进行分类。6、从这些 ILOs 中提炼出中

28、心问题。7、根据学生的现有技能、知识基础和背景,扩充上述 ILOs。8 、确定所需要的新的有关概念和术语。9、为包含在 ILOs 中的各种概念建立起 “概念树” 。10、对拟发展的各种技能建立起流程图。11、陈述并阐明该课程的基本原理。12、将 ILOs 分解成大小适当的单元。13、确定 ILOs 中的重点。14 、确定内容的程序排列。15 、确定所要使用的教学方式。16、对如何评价该课程作出计划。(2)培养方案的编制方法。高等学校本科培养方案的编制模式浓缩为四个简单的问题:1、我们是否确定出学生学习的目的和目标。2、我们是否找到关于组织课程内容的最好的程序和结构。3、我们是否考虑了所教授的概

29、念之间以及这些概念和学生之间的关系。4、8我们是否知道如何对我们的方案是否成功作出评价。(3)以学院为单位的课程编制方法。学院作为一个高等教育机构,通常所关心的主要是发展战略和总目标,很多工作集中在如何是学院在这些问题上达成共识。这些工作虽然为课程编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但还不能等同于课程编制本身。但这项工作对课程编制来说却相当重要,因为他有助于学院从中引申出具体的学习目标或期望学生达到的预期结果。大学课程评价: 根据课程的广义与狭义之分,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对大学教学计划或人才方案的评价,即判断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科学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培养目标是否

30、准确,教学时数是否恰当,课程结构是否与培养目标吻合,课程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学生学习规律,等等。二是对某一具体课程进行评价,即判断某一课程的价值与实施效果。现代课程评价模式:(1) 、CIPP 决策模式。 (2) 、目标游离课程评价模式。 (3) 、应答模式。高校课程评价过程 : 1)课程评价的准备阶段。主要是建立课程评价机构和部门,制订评价方案。2)课程评价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阶段。收集评价资料是课程评价实施中的基础性工作。整理和分析评价资料即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与分析评价。3)解释评价结论阶段。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评价人员就要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规定的内容和要求,进行

31、指标评定,作出分享结论。4)撰写评价报告阶段。课程评价结束后应该把评价结果以书面的形式报告给课程实施人员、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需要了解课程评价结果的人员。高校课程评价内容:1. 培养方案评价:1)指导思想的评价。 2)课程目标的评价。课程目标是否与培养目标相一致。课程目标实现的可行性。课程目标表述的准确性。3)课程设置的评价。2. 课程标准的评价 1)课程标准的目标评价。 2)课程标准的内容评价。3. 教材的评价。高校课程改革的五大趋势:1. 拓宽基础,加强普通教育;2. 跨越学科,实施课程整合;3. 优化结构,实行真正选修;4. 注重人文,实施全文教育;5. 面向未来,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和信息化

32、:指开设更多关于其他国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也是指所有课程都应体现国际的观点。第六章 高校教学设计与方法(一) 高校教学的过程和任务要求:了解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正确认识高校教学的中心地位。答:教学是在学校环境中,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9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高校教学:(高等教育):是高校师生共同参与的,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以传播高深专门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内容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特征: 1) 教学本质的专业性 2) 教学内容的高深性 3) 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4) 教学过程的探究性 5) 教学要素的复杂性。地位:教学局

33、域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功能: 1) 高校教学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高校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职能的基本途径。教学任务: 1)传授知识技能 2)发展智力能力 3)培养道德品质。(二) 高校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要求: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基本程序。答:教学设计: 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订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是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科学设计教学系统的策略和活动,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层次: 1、以教学系统为对象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属于宏观设计层次,涉及的教学系统比较大,如一所学校、

34、一个新的专业、一个培训系统或一个学习系统的建立。为一个新专业做课程设计,通常进行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以此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再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等。2、以教学过程为对象的层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是对于一门课程或一个知识单元,甚至一节课或某几个知识点的教学全过程进行的教学设计。我们把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称为课程教学设计,把对一节课或某几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称为课堂教学设计。3、以教学产品为对象的层次教学产品设计。对象包括网络课程、多媒体软件、声像教材、印刷教材、学习指导手册、教师用书、教学环境。程序:高校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评价监控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1.学习需求和

35、教学内容的分析-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这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明确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2.教学对象分析-明确学生是什么状态,目的是了解对教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学生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一般特征分析心理特点和社会特点,包括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学习风格分析,学习习惯方式,初始能力分析,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认识与态度。3.教学目标的分析和阐明-确认学到什么程度,四要素:对象,行为,条件,标准;4.教学策略的设计-用什么方法教学,教学策略的核心是教学方法的设计。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研讨法实验法演示法等最具创造性灵活性大。依据设计者不同而不同。5.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如

36、何选择和利用,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目标:展示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呈现过程等;6.教学评价的设计-实施的结果如何,两种形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10(三) 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要求:了解讲授法、小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概念,正确分析互联网+给高校教学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答: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的共性和特质: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其特点是教师以适当的知识材料通过语言工具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听讲的形式把教师提供的知识材料与自

37、己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加以理解、赋予新的意义并保持在记忆里。优点:能在较短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教学手段,传授大量信息,教学效率高,同时能寓启发教育于讲授中,对学生有深刻的感染力量。其具体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保证科学性/ 要理论联系实际。2、研讨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集体与教师一起围绕一定的问题,经认真准备后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以独立获取知识并培养智能的方法。优点: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和活动能力,开阔思路。具体要求:选择好讨论课题/设计好讨论课结构/ 灵活引导与控制/注意讨论成员组合与环境。3、实验法,在教学条件的运用下教师指导学生的特设条件下,利用仪器设备,是科学

38、现象再现其产生和变化的过程,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探索能力和实验技能。共性和特质:1. 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强调教育学的辩证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2. 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决定着学习者的积极性水平,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把知识智力非智力因素同意在教学过程中。3. 致力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强调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增强教学方法的情趣性,为教学方法注入活力,提高学习效率。4. 重视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教学实验紧密结合,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建立新的

39、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方法的科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保证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第七章 高校学生发展与管理(本次不列入考试范围)第八章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大规模扩张与高等教育改革要求: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内涵,正确认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问题。(二)市场力量与高等教育改革要求:了解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基本内涵,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价值与局限性。(三)国际化与高等教育改革要求: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内涵,正确分析“一带一路”战略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系。11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成就:1999 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规范处于较低水平,2002 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

40、率从 3.4%飞跃到 15%,缩小了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扩大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极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众化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型和制度创新,形成一个具有管理多层化,机构多样化,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中国高等教育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一、经费问题:经费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经费不足,造成高校债台高筑,学费攀高的窘境,导致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二、结构调整:大众化高等教育是一个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高等职业教育体

41、系,同时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切实有效地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三、质量问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学生来源进一步分化,非传统学生比例增大,学生知识基础,学校动力及需要也多样化,如何保证质量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重要的任务。四、就业问题:进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高等学校与就业市场联系密切,要求在高等教育规模夸张的同时改革离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制度。遵循:1 发展速度要适度2 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律效益3 建立多元的筹资体系4 发展终身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立足中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和国际发展潮流提出的深刻命题,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振兴。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增强责任

42、感使命感紧迫感,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强化质量立校意识,推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总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但实现了由“相对落后”到“规模第一”的伟大变革,而且实现了由“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巨大转变。从 1980 年代高等教育的全面复兴,经历了 1990 年代的重点高校先行推进、2000 年代的高校“大扩招”运动、2010 年代的内涵式发展战略,尤其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聚焦新目标,开启新征程,实现新梦想,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着力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发展之路,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维护高等教育公平发展、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成为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与必然选择。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