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符号表示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体会符号可以用来表示数。2、复习求解带有空格的算式中的未知数。【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自主复习、探究交流的过程,感受复习的一些策略和方法。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有趣性,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2、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及难点1、知道符号与数字一样可以参与各种运算。2、通过寻找规律来得出在这个数列中的符号所表示的数。教学用具准备配套教与学的平台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引入1、猜一猜,每个算式中吃掉的是几?(同桌交流)7
2、3+ =101 162 =5323 =115 32 =82、吃掉的数字,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73+=101 162=5323=115 32=83、揭示课题:用符号表示数 说明:用猜一猜的形式引入新课,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唤起对旧知的记忆。同时,再引出“用符号表示数” ,为后面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作准备。这样导入新课比较自然。 2二、探究新知1、让生想想、议议:73+=101 162=5323=115 32=82、质疑:(1)、各表示什么数?(2)怎样解答这些数?(3)你的依据是什么?3、交流: 加减法关系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 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
3、数乘除法关系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 商被除数=商除数4、小结:在解答带有空格的算式中的未知数时,符号与数字一样参与各种运算,并利用加减法关系及乘除法关系进行。5、各式中的表示什么数字?(思考:在竖式中出现未知数怎么办?)2 5 2 3 2 7 1 5 0 3 8 6 2 1(学生尝试练习后,交流。 )说明:让学生通过想想、议议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体会符号可以表示不同的数,要求学生能知道求算式中的未知数的方法是利用加减法关系和乘除法关系。求竖式中的未知数,采用先尝试练习,后大组交流的形式,让学生来解决问题。其主要目的都是渗透方程意识,为后面学习解方程打好基础。 三、巩固练习1、各式中
4、的( )代表几?26+( ). ( )( ) ( )3( )( )=72 ( )7=11( )= ( )=2、计算( )=?( )+1.75=8.25 ( )-15.7=1.57(学生独立完成,建议学生尝试着书写解题过程。 )3、找规律:(小组讨论,交流)1 3 5 7 11 13 17 19;3 6 9 12 15 21 24 27;1 4 9 16 25 49 64 81.; 4、拓展练习:(有能力的学生做)*( )+ 4.06=13.26+0.3说明: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题,让学生体会解题中常用的基本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题目中领
5、略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课堂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说明:让学生自主交流,对思维方法的学习,解题步骤的掌握等作全面的回顾与总结。达到梳理知识,反思解题思路、方法的目的。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 教学设计说明用符号表示数是五年级新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既有对旧知识的复习,又有提高的部分,同时,还为后面的方程学习打基础的。因此,用“猜一猜”来激趣导入,让学生在大胆的猜测中复习旧知。接着引入用符号表示数,一方面呈现时比较自然,另一方面,对方程意识的渗透也较为及时。4在探究活动时,通过学生想想、议议,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各表示什么数?(2)怎样解答这
6、些数?(3)你的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交流探究的结果。其中的加减法关系式和乘除法关系式,通过板书,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书写解题的过程,时时处处为后面学习解方程作准备。而竖式中未知数的求得,采用尝试练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真正能力。练习部分,分为三个层次。第 1、2 题,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而且,可以建议学生书写解题的过程,说说解题的依据。第 3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完成。第 4题,属于拓展提高题,建议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完成。最后的课堂总结,仍采用自主交流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通过交流,巩
7、固和强化学生们已达成共识的知识,学生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举一反三,取长补短,共同提高。1.2( 1)小数(第一课时)小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复习小数的性质。2、认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3、了解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加强环保意识。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5教学重点及难点1、小数点移动。2、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教学用具准备配套教与学平台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1、学生独立完成(1)利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下面各数:6.258000
8、0( ) ; 0.0200( ) ; 50.00(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7.43( ) ; 20.3( ) ;167( )2、小结:小数部分末尾添上“0 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说明:通过一系列的习题,复习小数的性质,深化学生对小数性质的了解,为之后复习小数点的移动做准备。 二、基础练习1、填空5.63100 ( ) ; 2.031000 ( )70.87( )70870 ; 5.3 ( )0.053( )10 18.3 ; ( )10 0.27小结:小数点的移动:6一个小数乘 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一个小数除以
9、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当位数不够时,就用“0”补足。2、单位换算3.3m=( )cm 2250ml=( )l13.05t=( )kg 5678dm2=( ) m24.3元=( )分 7356g=( )kg135647m=( )万 小结: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进率。 3、问题解决摘苹果了!果农第一次摘了 5380千克,第二次摘了 5.93吨,哪一次摘得比较多?(1)单位换算(2)比较(3)得出结论说明:习题层层递进,慢慢增加难度,有一定的坡度,使得学生能够比较自如地解答,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综合运用1、简要介绍有关“
10、湿地”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从而懂得爱护大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出示一系列有关条件,并提出:保护区的区域面积有多大?7(1)说一说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2)列式计算 165.92+10.7+64.93=241.55(平方千米)(3)分析计算出错的原因3、提问:保护区的堤外面积有多大?(1)说一说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2)列式计算 326-241.55=84.45(平方千米)(3)分析计算出错的原因4、试一试:根据提供的条件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内进行交流。选择几个喜欢的问题计算。说明:通过学生说一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能够使学生的思路更加
11、清晰;让学生自己根据条件来提出问题则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课堂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理解有关“湿地”的知识,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使教学不单单是“教”和“学”的过程,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四、拓展练习小胖和妈妈去超市购物,具体价格如下:物品 钢笔 书包 牛奶 手帕 球鞋价格(元) 10.6 28.5 22.7 1.8 25.0如果妈妈带了 100元买这些东西够不够?如果够,剩下的钱够不够再买一支钢笔?说明:设计这样一个拓展练习,让学生通过去超市购物这一情景了解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同时深化本堂8课所学内容。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12、说明:让学生自主交流,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对知识有系统的梳理,对于学生所欠缺的地方,教师也能够比较快地掌握学生的情况。 教学设计说明本堂课是一节复习课,主要是复习小数的性质以及小数的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小数乘除法做准备。首先,第一部分是通过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这两类练习来复习小数的性质,旨在为之后的小数点的移动这一内容的复习作铺垫。其次是小数点的移动,通过练习熟练掌握一个小数乘(除以)10,100,100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紧接着进行单位换算的练习,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在综合运用部分,简要介绍有关“湿地”的知识,通过情景引入,复习小数
13、的加减法,通过分析错因和试一试,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复习过程中向学生宣传环保,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最后的拓展练习联系生活,通过去超市买东西这一现实情景,提出跟生活有高度相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认识数学是有用的,为现实服务的,体验数学的生活化,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1.2(2)小数(第二课时)小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练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并能根据题目特点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2、借助树状算图用逆推法求方框里的数。【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情感、态度与价值
14、观】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2、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及难点借助树状算图用逆推法求方框里的数。教学用具准备配套教与学平台教学过程设计一、 基本训练1、计算15.6+18.76 -1.24 9.56 -3.96+8.90510.1 -3.49+6.51 80 -19.4 -8.09 -3.51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数18.76 -3.47 -0.53 5.26+4.43+0.7432.17 -0.46 -4.17 0.9+1.08+0.92+0.13、问题解决 小巧所带的钱,如果买一本 1.2元的书,剩下 0.8元,如果
15、10改买一本 0.48元的书,可剩下多少元? 在一次跳高比赛中,小亚跳过了 1.1米,小胖跳的高度比小亚低0.05米,小丁丁跳得比小胖高 0.25米。小丁丁跳过多少米?说明:通过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能力,用简便方法运算能够锻炼学生根据题目特点选择合理得方法进行计算的能力。二、情景导入1、出示情景小丁丁的作业被墨迹弄脏了,你能帮他找回失去的数吗?( )+9.32-36.49=( )-36.49=30.712、小组讨论,尝试解答3、交流:先求什么数,再求什么数。 (说清楚计算过程)(1)30.71+36.49=67.2 被减数=减数+差67.2-9.32=57.
16、88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借助竖状算图这一工具帮助理解解题的过程。(3)用计算器进行检验57.88+9.32-36.49=30.71说明:创设情景:帮助小丁丁找回失去的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希望能够学生间的交流产生激烈的思维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对于学困生,教师借助竖状算图这一工具帮助理解,真正使教学能面向全体学生。 三、尝试练习1、 先求出方框里的数,再用计算器进行检验:91.1-+83.7=90 36.01-(7.63+)=21.6(1)让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如:90-83.7=6.3 36.01-21.6=14.4191.1-6.3=
17、84.8 14.41-7.63=6.78(2)建议学生利用树状算图帮助理解。2、用计算器求方框里的数43.99+-32.7=50.3 87-(-2.68)=45.543、练一练11一根绳子长 4米,第一次剪去一些后,第二次又剪去 1.65米,最后还剩 75厘米,第一次剪去了多少米?数量关系:总长度-还剩-第二次=第一次75厘米=0.75 米4-1.65-0.75=2.35-0.75=1.6(米)说明:巩固练习,熟练掌握用逆推法求方框里的数。用计算器计算主要是为了领略现代科技的便捷性,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四、拓展练习下面是一张五(1)班部分学生的身高统计表,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五(
18、1)班部分学生身高统计表姓名 李强 于洁 刘穗 张超 王敏身高(米) 1.48 1.53 1.55 1.61 1.401、 以上学生的身高总和是多少? 2、 最高学生和最矮学生之间的身高差多少?3、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同桌间尝试解决)说明: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说明:让学生自主交流,回顾、总结解题步骤,梳理知识,反思解题思路。 教学设计说明本堂课是五年级第一学期小数的第二课时,既有对小数加减法的复习,也有借助树状算图用逆推法求方框里的数这一新的知识点。首先,设计一些小数加减
19、法计算题及简便运算题,帮助学生巩固小数加减的运算能力,为之后学习借助树状算图用逆推12法求方框里的数做铺垫。在导入部分,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小丁丁的作业本被墨迹弄脏了,需要同学们帮助他找回失去的数,创设这一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的注意力投入到课堂之中。并且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自主解题的能力。然后尝试练习求方框里的数,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思考的过程,然后教师可以建立学生画竖状算图来帮助理解。要求学生用计算器检验,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也可以让他们领略现代科技的便捷性。第三部分的拓展练习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激发
20、学生学习数学的热诚。在之后设计一个开放性问题,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最后的总结是通过学生的自主交流,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明确解题思路。2.1( 1)小数乘整数(第一课时)小数乘整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景,初步了解小数乘整数的乘法意义,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2、初步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出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3、能初步利用小数乘整数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4、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教学重点及难点了解小数乘整数的乘法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13一、情景引入1
21、、出示 P7例 1题(略)谁能列出算式?并估算一下结果。学生算式: 4dm2.6dm= 估算:43=12d2、观察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区别?(揭题:小数乘整数)说明:通过观察两个因数的区别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又通过估算,知道积的取值范围,同时也了解了估算是检验计算正确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探究新知例 1、 4dm2.6dm怎样计算呢?学生先小组交流,尝试计算。而后翻开课本,了解不同算法。1、介绍小胖、小巧、小亚的算法:小胖:图略。8 个 1 d=8 d 24 个 0.1 d=2.4 d8 d2.4 d=10.4 d小巧:因为 4dm=40 2.6 dm=26,所以 4dm2
22、.6dm=4026=1040c=10.4 d小亚:4 2.6 = 10 104 26 = 1042、学生观察讨论:小巧和小亚的算法有什么相似之处?小结:都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的。你更喜欢哪种算法?3、试一试:先估算,再计算:60.9 1.82 73.542.6 =42610=10410=10.414说明:这一过程是整数乘一位小数,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并大胆让学生尝试,讲解、讨论,把学生引导到算理的探究过程之中。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例 2: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电梯速度是 0.007千米/秒,从底层到上球体室外观光层需
23、要 37秒,上球体室外观光层高多少千米?学生列式:0.00737=1、讨论计算方法:0.007 37= 0.2591000 10007 37 = 259竖式计算:37 37 0.007 1000 70.259 1000 2592、讨论:计算小数乘法时跟什么有关?练一练:先想一想整数乘法,再计算:书 P9最后一组3、通过练习,你有什么发现?(提示积中小数的位数与因数的联系)小结:1、小数乘法可以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2、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4、学生自学 P10例 3 (先估算,再计算)说明: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利用因数与积的变0.00737=7371000=259100
24、0=0.25915化的规律进一步来探索小数乘法的算理。 三、巩固练习1、竖式计算 P102、根据 1826=468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1.826= 180.26= 0.1826= ( )( )=0.468(练习说话:因数的小数位数只有两位,所以积的小数位数也是两位)说明:变式练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思维和探索的空间,学生在自主迁移和强化巩固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四、课堂小结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1、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2、因数的小数部分有几位,就在积中从左往右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说明:通过回忆总结,有助于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5、。 五、作业布置1、练习册2、预习例 4。说明:通过练习与预习,提高计算正确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设计说明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探究新知时,引导学生估算,初步知道积接近于几,知道估算能有助于提高计算正确率,从而养成估算的好习惯。在探究计算方法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和多向探索,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法的算理和不同的算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排竖式时,教师有意思的点拨排竖式的16技巧,并提供时间讨论怎么排
26、竖式更合理,让学生在尝试和验证的过程中了解去掉小数点数位多的因数放在竖式的上面。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2.1( 2)小数乘整数(第二课时)小数乘整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学会解决小数乘整数过程中积末尾有 0的计算。3、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教学重点及难点1、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整数(积末尾有 0)的计算方法。2、小数乘整数积末尾有 0的处理。教学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引入1、小数乘
27、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2、竖式计算7.346 170.21 0.08333、揭示课题:小数乘整数说明:通过回忆计算方法和练习,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1、出示情境:P1117小胖有 80元,他想买 20枚邮票,每枚 4.2元,请你帮忙估算够不够?应该要多少元?学生讨论并估算:420=804.22080 得出 钱不够2、学生列式,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3、交流: 4.220=方法一: 10 4.2 42 20 2040 4080 8084.0 10 840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小数部分末尾的“0”可以去掉)方法二:4 .2 2 08 4 .0 4、讨论:哪种方法更简便?在积中点小数点
28、应该注意什么?5、尝试:250.42=6、小结: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整数的方法进行计算,碰到积部分末尾有 0,应该先点小数点,然后再把积中小数部分末尾的 0去掉。说明: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单一的算理算法及技能训练,学生深感计算枯燥、错误百出。本环节在推进过程中力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验证、解决, 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全班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18三、巩固练习1、用竖式计算。书 P11学生板演,核对,提醒:先点小数点,再去 0。2、猜一猜积是几位小数?230.15= 702
29、.13= 6.850=3、根据 73520=14700,直接写出得数:7.3520= 0.73520= 0.073520= 7.352=7350.2= 73.5200= ( )( )=14.7说明:设计的这组专项性习题,以进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练习 3最后一题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 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跟前一节内容有什么区别?计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说明: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归纳总结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归结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从而培养了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
30、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 P3说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解决在计算过程中积末尾有 0的计算。内容看似简单,但在以往的教学中也经常出现错误的情况,原因:一是排竖式时没有处理好末尾有 0的因数的位置。再是在积上点小数点时把顺序搞错,经常会出现先去 0再点小数点的错误现象。因此,在新课探索过程中,教师不包办,不暗示,不替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在交流过程中会出现 2种不同的竖式形式,教师有意识的启发学生那种竖式更合理,并说出原因。在处理积末尾
31、的 0的19时候,教师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鼓励学生说理,验证。从而得出先点小数点再去 0的计算技巧和方法。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思维过程既有展开,又有压缩,突出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小数乘小数(第一课时)小数乘小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笔算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乘法。【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他们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交流。2、提升学生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和灵活敏捷的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32、2、感受数学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概括出计算方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教学用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引入1、复习旧知师:小巧搬新家啦,这是她家房间的建筑平面图。客厅长 3.21米,宽 5米,你能计算出它的占地面积吗?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生:客厅面积:3.215=16.05 平方米,先按照整数乘法进行20计算,因为 3.21是两位小数,在积中从右往左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所以积是两位小数。2、揭示课题师: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小数乘整数的乘法。现在小巧的房间,长 4.1米,宽 3.2米,它的占地面积又有多大呢?谁来列出算式。生:4.13.
33、2=师:“4.13.2”和刚才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生:小数乘小数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乘法。(说明:从计算“房间的面积”这个生活原型引入,突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计算房间面积过程中,既复习了已有知识,激活了新知的生长点,又引出了“小数乘小数”的新的数学问题,给计算教学增添了浓郁的现实意义。 ) 二、探究新知1、尝试计算师:4.13.2=?你能否用已经学会的本领解答这道题?如果有困难可以先估一估它的结果。生:独立尝试2、呈现资源可能有:(1)估算:4m3m =12 m 2面积比 12平方米大。(2)12 个 1 m2=12 m211个 0.1 m
34、2=1.1 m22个 0.01 m2=0.02 m212+1.1+0.02=13.12 m2(3)单位换算:4.1 m=41dm3.2 m=32 dm4132=1312 dm2=13.12 m2(4)4.13.2=413210021=1312100=13.12(5) 4.1 (6) 4.1 3.2 3.2 8 2 8 2123 123 131.2 13.123、质疑明理师:同一道算式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你能很快的判断一下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说出你的理由。生:利用估算进行判断(5)是错误的。师:其它的方法你都看懂了吗?不懂的可以提出来,看懂了也可以提问题考考大家。生:小组讨论,个别提问,全班交
35、流(1)提问:(集中提问,一起解决)计算过程。 (横式中为什么要100?)结果中小数点的定位问题。 (得数中的小数点为什么点在 3的后面,不点在 1的后面?)(2)沟通横式与竖式的关系,解决竖式计算简便。师:横式中把 4.1和 3.2分别乘以 10看作整数进行计算,再把求得的结果除以 100,与竖式计算中先按整数算出结果,再把积缩小 100倍道理是一样的。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3)说计算过程生:先把 4.1和 3.2分别乘以 10看作整数 41和 32进行计算,因为 4.1扩大了 10倍,3.2 也扩大了 10倍,最后积缩小 100倍,因此 4.13.2=13.12。(4)师:现在你们知道算法
36、 5错在哪里了吗?生:两个因数都乘 10,积也就乘了 100,算法 5只把得到的积除以了 10。22小结:两个因数都乘 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 100,要求原来的积,把 1312除以 100,从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所以 4.13.2=13.12,积是两位小数。4、模仿练习0.73 5.9 要求:学生独立练习,同桌互相说计算过程。个别板演,集体核对。5、归纳总结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根据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概括一下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整表达:小数乘小数时,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
37、看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右往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出示)关键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说明: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通过开放的问题设计将教学重心下放,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给予每个学生,学生尝试计算后使学生中的问题和差异暴露出来,再将学生的基础性资源回收并充分利用。通过对计算错误的判断和辨析以及不同方法之间联系的有效沟通;通过小组和全班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通过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帮助学生解决思维过程中的障碍,真正明白和掌握小数乘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1、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2.8 16.4 3.7 6 0.9 0.03 0.5 2 5 2 4 9 2 1880
38、2、先估算,再竖式计算2.11.93= 5.84.5= 2.0830.5=3、拓展练习2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算式成立。( )( )=0.48(说明:这里既有突出重点方法的专项练习、基本练习,又有拓展思维的挑战性练习,希望通过一系列有层次的练习活动,实现学生计算教学中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和谐统一。 )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明:反思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新课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方法与技能的获得过程,能帮助学生提升转化这一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丰富学生的体验。 )教学设计说明“小数乘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
39、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本节课首先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然后通过开放的问题设计将教学重心下放,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40、发现并理解“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真正掌握小数乘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总之,本节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质疑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24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和灵活敏捷的思维品质。小数乘小数(第二课时)小数乘小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
41、方法,使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能正确计算小数乘小数的乘法。【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2、督促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提高计算的准确率。教学重点及难点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教学用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铺垫1、直接写得数7510= 75100= 751000= 7510000=师:751000,你是怎么想的?7510000 呢?说明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
42、“一个数除以 10、100、100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如果位数不够,就用0补足”的知识,为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作铺垫。2、根据 4653=2438填数0.4653=( ) 4.65.3=( ) 4.60.53=( )师:为什么 0.4653与 4.65.3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复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根据因数的小数位数来确定积的小数点。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 0.35dm0.25dm25小巧的借书证上贴着她的一张 1寸照片,这张照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尝试解答师:你能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先试一试。生:独立尝试3、呈现资源
43、由于学生已经会列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且这道题的数据不适宜口算、估算,所以绝大多数学生会采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可能呈现以下几种情况:(1) 0.25 0.35 1 2 57 58 7 5(2) 0.25 0.35 1 2 57 50.8 7 5(3) 0.25 0.35 1 2 57 50.08 7 54、讨论交流师:有的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积应该有四位小数,可是把 0.250.35按 2535就算后是 875,只有三位数,小数点该怎么点?生:可以在 875前面添上 1个“0” ,再点小数点。师:大家同意这种方法吗?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生:我们在“用 1
44、0、100、1000乘和除”中学过,把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位数不够,就用“0”来补足。5、归纳总结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出示结论)生齐读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计算0.250.35唯一可能遇到的困难就是“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该怎按整数乘法计算后,发现因数中共有 4 位小数,可结果只有 3 位,不知道该怎么办。能够正确定位积的小数点,知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积的小数点定位出错26么办?”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这个挑战并不大。为此,让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就是促使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能主动检索与之
45、相关的旧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同时,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又会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三、巩固练习1、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书 P14练一练 1)0.09 0.47 1.02 0.8 0.2 0.05 72 94 5102、竖式计算(书 P14练一练 2)0.430.16= 0.210.38= 0.350.24=3、根据 2815=420填数0.280.015=( ) ( )( ) =0.42说明本节课的关键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单纯的计算训练,往往单调枯燥,索然无味,一些计算策略也无法有效形成。教师应善于剖析学生的错误思维,组织有层次、多形式、突出重点难点关键点的计算练习
46、,让学生亲身体验计算方法的生长过程,设置思维的“陷阱” ,激起心理和思维的震撼,从而有效形成计算的技能。四、课堂小结师:谁能试着把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进行一个小结?说明鼓励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归纳概括学习内容、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将技能的掌握提升为结论的表述,把新本领主动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五、作业布置1、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0.26 0.03 1.28 0.08 0.04 0.05 208 12 6402、竖式计算0.0086.5= 8.757.2= 0.760.023=3、判断题(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1) 1.070.2=2.14 ( )(2) 13.780.05=0.06
47、89 ( )(3) 0.481.024=0.49152 ( )(4) 8.051.2=4 ( )4、思考:在乘法计算中,积一定比因数大吗?说明 基本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新知,而拓展练习能从更高层次上触动学生的思维,为下节课孕伏思维生长的起点。27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小数乘小数”的第二课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要重点突破的难点是: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时,怎么点小数点?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复习“一个数除以 10、100、1000” ,帮助学生回忆“向左移动小数点时,如果位数不够,要用 0补足”的知识,为解决教学重点作好了铺垫,也为学生主动尝试奠定了基础。然后,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给予了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