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听荣格讲述求雨者的故事 2016-10-18 10:54 守望心灵家园 |对心理学稍有了解的,很少有人不知道荣格。荣格,瑞士心理学家,早年与弗洛伊德合作发展精神分析学说,之后创立了分析心理学流派,提出原型意象、集体无意识、人格类型的理论,并创造了词语联想、梦的分析、积极想像等方法。唯有极少数的灵魂拥有宁静的心灵,以洞悉自己的精神深处,荣格便是这少数之一。他是最早将神话、宗教、哲学与灵魂等许多心理学者忽略的问题,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他是现代思潮中重要的变革者和推动者之一,他的理论和思想对现代心理学以及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荣格每讲自己的心理学方法,几乎必讲这个求雨者的故事。荣格曾告诉他的学生,
2、若是懂了这个故事的道理,也就自然理解了他的心理学方法的奥秘: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的农村,当地的居民遇到了严重的干旱,于是派人到远处请来“求雨者”。“求雨者”到来之后,发现整个村子混乱不堪,牲畜濒临渴死,农作物枯萎。村子里的人也受到这种气氛的影响,个个浮躁不安。村民们围着他,急切地要看他如何求雨。他说,请在村头给我一间茅屋,还有三天的时间,任何人都不要打搅我。就这样,“求雨者”进了他的小屋,而村民们等待着。等到第四天早晨,天果然开始下雨,“求雨者”从那茅屋走了出来。村民们不约而同地问他:“你是如何办到的呢?”“哦,这很简单。”他说,“我什么也没有做。”村民们说:“你看啊!天已经下雨了。这怎么可能呢
3、!”于是,“求雨者”解释道:“我本来已习惯于风调雨顺自然和谐的生活。当我来到你们的村子,却感到混乱与不安,这里的生活节奏已经失调,远离了自然之道。而我也受其影响,心神不定,失去了本来的和谐。这样我又能做什么呢?于是,我要有一个安静的处所来调整身心,重新恢复与道的联系。而当我恢复了自然与和谐的时候,有了这种转变和调整,有了合乎自然的心境与状态,我们失去的雨也就回来了。”那么,求雨者在讲些什么呢?荣格想告诉我们的自然并不是如何求雨,求雨者求的是自己内心的和谐,回归自己的本心、本性。生活中外在的声音和观点,常常会让我们的心被世故所打扰,这样的倾向导致我们会为了追求认同而不再做那个诚然如是的自己,进而
4、为了争夺优越感而忘记了其实我们需要的只是生活在生活之中。回归自己的本心、本性,做回自己,意味着我们不用为了吸引别人的关注而表现完美,我们不用为了不被苛责而表现得超理智,我们也不用为了保持彼此之间良好的关系而不顾忌自己需求的一味讨好。由此我们能够成为那个如是的自己,我们的生活状态也将迎来雨露。这则故事,有荣格心理学及中国文化对疾病、治愈及转化的理解和奥秘。其中所蕴涵的中国文化的境界,超越了一些研究者对一般心理疗愈要素的理解。我们试分析并进一步阐发如下:首先,它含有荣格关于疾病、治愈及心理学方法的隐喻和奥妙。在荣格看来,疾病的产生,源于自我逐渐偏离、远离了天道自然,不能感受、体悟天道自然的存在与信
5、息。疾病治愈的根本是自我与天道自然的和谐互补,通过自我的觉醒,恢复与道的链接,获得来自天道自然的信息与能量的滋养;这也是心理辅导工作需要处理的情况。其次,这个故事中包含了一种中国文化的境界:为无为,自然而然,让事物自然地发生。要达到这样一种“无为而化育”天地万物的境界,我们首先就要学着成为“求雨者”,让自己也习惯于风调雨顺和谐自然的生活状态。这是需要自我能够真正地深入天道自然之中,对之有不断深入的体验与亲证,才能慢慢达成与天道自然的和谐,也是身心合一。自我与天道自然相合以及身心相合,这是根本中的根本。在这其中就包含着治愈之道。第三,由这求雨者的故事,我们看到,求雨者达成了自我与天道自然的和谐,
6、得以发挥其所拥有的潜能,一定会惠及生命、生活与社会的;也就是说,通过一种我们内在的心灵的转化,我们能够真正以某种成熟与灵性的方式来改变我们自己与社会。这既是一个自然的结果,也是检验心理辅导工作的进行是否合适的标准。这也是中国文化最重要而核心的特质之一:我们人类的精神家园,天人万物,同根同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所以,古代的君子,既可以“尊德性而道问学”,又可以放心寄情于天地山水之间。从孔子、老子,从陶渊明、苏轼、文天祥的人生与文章那里,我们就能感受到,人回归了天地自然后所拥有的德性、智慧、力量与创造力。而这可以有力地克服人物对立二分、科学与道德伦理两隔的西方二元论思想所带来的
7、弊端。第四,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求雨者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心理疗愈绝不仅仅是一条通往我们自己内心的道路,在身心合一的基础上,进一步还要与他人、与社会相合,进而与天地万物相合,三个系统的完整整合才是合于天道自然。故而,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看,我们还要有天地的胸怀、日月的光辉、大海的容量。就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言,不仅仅身体是我们的根源,他人、社会、天地万物都是我们的根源。所以,所遇之人、所遇之事之物,都是我们的老师,都会带来存在之道不同层面的不同特质与奥妙,需要我们在虚心的感受与体悟中不断整合和超越。天地的境界是万物皆覆,万物皆载,万物皆长,万物皆养,不舍一物,不弃一形,
8、是无条件地悦纳与包容,是一视同仁、大公无私地养育与供给,是广袤高远的父爱,是安稳不变的母爱。日月的境界是正大光明、普照万物、生长万物,四时周行、亘常有序。更可贵的是,天地日月之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是恒常的无为,是无形而自然的化育,是真正的平等与自由。所以在天地日月的怀抱与光辉中,万物都以自己是主人,都自由自在的随意生长成自己。故而,孔子感叹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阴符经讲: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易经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站在中国文化的固有立场看,这些也可以是我们应有的情怀与境界。(文章转载自冯建国研究生毕业论文:积极想像方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