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4 ,大小:133KB ,
资源ID:10293371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102933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审计学教学教程doc.doc)为本站会员(精品资料)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审计学教学教程doc.doc

1、1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一、 审计产生的基础1. 审计产生的历史背景: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2. 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审计关系。所谓审计关系是指审计活动中所涉及的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授权人或审计委托人之间的经济责任关系。其中,委托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基础。二、我国国家审计的发展1.古代审计阶段(公元前 11 世纪1840 年)(1)审计萌芽期 西周“宰夫”一职 官厅审计出现(2)审计发展期 秦汉“上计”制度 隋唐设“比部”北宋设“审计司” 南宋设“审计院”(3)审计中衰期 元、明、清未设专门审计机构 基本取消了审计2.近代审计阶段(1840 年1949 年)(1)民

2、国审计 谢霖(正则会计师事务所)潘序伦(立信会计师事务所)(2)民主革命政权中的审计省港大罢工 罢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2晋察冀根据地 审计委员会主席为吕正操3.现代审计阶段(1949- )1983.9.15.国家审计署成立 1994.8.31.审计法颁布1995.1.1.起, 审计法在全国实施三、西方国家审计的发展第二节 审计的定义和本质一、 审计的定义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专业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是一个客观地获取和评价与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的认定有关的证据,以确认这些认定与既定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并把审计结果传达给

3、有利害关系的用户的系统过程。 (美国会计学会基本审计概念报告1973)可见,会计系统和审计系统均是反映代理关系中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系统,两系统的目的都是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但两系统又是有区别的。其区别表现在,会计系统是信息加工系统,即按照一系列的准则要求,对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加工反映;而审计系统则是信息验证系统,即按照一系列的准则要求,以会计系统为基础,对会计信息的确认进行再确认。3二、 审计的本质本质是指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审计的本质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独立性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一个根本特征。1. 独立性特征:(1)组织上独立(2)工作

4、上独立(3)经济上独立(4)精神上独立2. 权威性特征:权威性是确保审计全面有效行使的必要条件。3. 公正性特征:没有公正性,也就不存在权威性。审计概念的剖析1.主体专职机构和人员 宪法91.109.条2.客体(1)会计资料(2)经济活动 A.财政收支活动B.信贷收支活动C.财务收支活动3.依据财经法规4.目标(1)真实性(2)正确性(3)合法性(4)合理性 符合客观规律 4做到经济节约(5)有效性 A.经济效益B.社会效益C.生态效益5.目的(1)确定经济责任直接目的(2)加强宏观控制(3)提高经济效益-终极目的6.本质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第三节 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一、 审计的职能1. 经济监督

5、职能:监查和督促2. 经济鉴证职能:鉴定和证明3. 经济评价职能:评价和建议总体上讲,审计的职能是监督,国家审计侧重于监督的检查方面,民间审计侧重于监督的鉴证方面,内部审计侧重于监督的评价方面。三种审计形式又都具备这三种职能。国家审计可以向国家所有者提供审计报告,鉴证国家所有的项目、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及保存的财产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评价其项目和企业的经营活动的绩效性。民间审计也可以受托依法查处被审计主体的违法行为,评价被审计主体的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内部审计可以代表最高管理当局查处被审计主体的违法行为,并就被查主体提供的会计报表的真实性进行鉴5定。二、审计的作用1.审计制约作用-揭露错误舞弊,打击

6、经济犯罪。2.审计促进作用-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第四节 审计假设一、 审计假设审计假设,一般是指对审计理论和实务中产生的一些尚未确知的事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者发展趋势所做得合乎逻辑的判断和假设说明,它是建立审计制度的前提,也是实施审计推理的依据。二、 审计假设的特征1. 概括性审计假设是对审计工作及其涉及的有关方面所作的高度概括,其表述应简明扼要,言简意赅。2. 系统性审计假设虽然不能互相包含、重复,但其间却存在着逻辑上的联系,即有鲜明的系统性。3. 实用性审计假设是对审计实践的理性认识,可以指导审计实务工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果它是一种空洞表述,则其本身就不能称其为审

7、计假设。4. 相对性6审计假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会随着审计实务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审计实践是形成审计假设的客观基础;审计假设是一种公理,而不是一种定理,无法从逻辑上证明其正确性;审计假设是审计实践经验的结晶,具有较高的正确性。三、 审计基本假设审计基本假设是指适合于审计项目与审计全过程的假设,它是建立审计制度与进行审计工作的基础。主要有反映审计必要性、可能性与目的性等方面的假设。具体包括:1. 审计必要性假设经济责任、会计责任的存在是审计工作存在的必要前提2. 审计对象可证实性假设会计资料、其他经济资料和经营活动是可以查得清楚的3. 错误与舞弊存在性假设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防范无意差错和

8、有意的合伙舞弊4. 行为衡量标准假设审计检查的重点在会计行为的过程而不在会计行为的结果5. 无反证假设提不出反证即可判定或者根据较多的反证进行判定第二章 审计分类和审计机构第一节 审计的分类7一、 审计分类的方法1. 一次划分法2. 连续划分法3. 二分法二、审计分类的规则1.相称性规则2.同一性规则3.排斥性规则三、审计的分类(可按主体、客体和条件分成三大类)1.按主体性质分:内部审计、政府审计、民间审计2.按主体目的分: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经济效益审计3.按客体性质分:公共审计、企事业审计4.按客体接受程度分;强制审计、任意审计5.按客体记录方式分:簿籍审计、电脑审计6.按实施时间

9、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7.按是否定期进行分:定期审计、不定期审计8.按执行地点分:报送审计、就地审计9.按业务范围分:全部审计、部分审计、专题审计10.按资料范围分:详细审计、抽样审计11.按组织方式分: 委托审计、联合审计; 常驻审计、巡回审计、预告审计、突击审计。8第二节 审计的机构一、 国家审计机关国家审计机关是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的行政机关,它具有国家法律赋予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世界各国最高审计机关的隶属关系,主要有立法型(英、美) 、司法型(法、德) 、行政型(中、泰)和独立型(日本)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有国家审计机关和地方审计机关之分。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二、内部审计

10、机构内部审计机构是指在部门或单位内部从事组织和办理审计业务的专门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具有内向性、广泛性、及时性、针对性与经常性等特点。内审机构必须具有较高的地位,才能具有必要的独立性。同时,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与监督。一、 社会审计组织我国社会审计组织,主要是根据国家法律或条例的规定,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注册登记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审计咨询机构。其主要有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和合伙会计师事务所两种组织形式,它们的设立和审批的程序大致相同,但设立条件和承担责任却各不相同。我国社会审计组织应接受财政和审计机关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世界各国对社会审计组织的管理模式有三种:事务所自行9

11、管理、半官方半民间的管理和政府直接参与管理。大多数国家均有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所构成的完整的审计组织体系。第三节 审计的人员审计人员是指专职从事审计业务的人员,包括国家审计人员(公务员) 、内部审计人员(职员)和独立审计人员(注册会计师) 。审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德才兼备) ,并要恪守本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我国审计人员实行专业技术制度和职业考核制度。第三章 审计准则和审计依据第一节 国家审计准则一、审计准则审计准则是由国家有关部门或审计职业团体制定颁布的,用以规范审计人员资格条件和执业行为,衡量和评价审计工作质量的尺度或标准。 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

12、作时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是对审计工作质量进行评价的客观标准。 (它是针对审计主体的规范)二、国家审计准则的内涵国家审计准则,又称政府审计准则。通常是由政府审计机关制定颁布,其目的是为政府审计人员执行业务建立标准和提供指南。101. 国家审计基本准则2. 通用审计准则与专业审计准则3. 审计指南第二节 内部审计准则一、内部审计准则的内涵通常是由各国有影响的内部审计职业团体制定并公布,其目的是为内部审计人员执行业务建立标准和提供指南。二、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第三节 独立审计准则一、 独立审计准则的内涵独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并发表审计意见。独

13、立审计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对象是会计报表及相关资料;目的是发表审计意见;中心环节是审查;依据是国家有关法规和独立审计准则;根本特征是超然独立。独立审计准则,又称民间审计准则或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通常是由各国有影响的会计师执业团体制定并公布,其目的是为注册会计师执行独立审计业务建立标准和提供指南。二、独立审计准则的设计1.独立审计基本准则2.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3.职业规范指南11三、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一)经济责任:1.责任 2.责任关系3.经济责任的规定:(1).法律性规范强制性责任关系(2).合同性规范 协商性责任关系(3).惯例性规范 参照性责任关系(4).道义性规范 觉

14、悟性责任关系(二)会计责任会计责任是指委托单位的管理当局对其所编制和提供的会计报表所应承担的责任。 会计责任包括:建立和健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保护本单位的资产安全和完整;保证提交审计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和完整。(三)审计责任审计责任是指审计人员及其审计组织对其执行的审计业务和出具的审计报告所承担的责任。 审计责任是在审计的基础上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四)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在履行其审计职责过程中,因违约、过失或欺诈而导致客户或利益相关人蒙受经济损失,由此所承担的法律后果。121.种类(1).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由于违反了法律、职业规范或其他规章制度而由政

15、府主管机关和执业协会等机构给予的行政处罚。 (2).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是指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对由于自己违反合同或民事侵权行为而对受害者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 (3).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由于重大过失、欺诈行为违反了刑法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2.产生原因(1).注册会计师的原因:违约 过失欺诈(2).社会方面的原因:表现为希望差距的存在(3).客户方面的原因:错弊和违法行为 经营失败3.规避对策可能导致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原因:职业道德素质低下专业胜任能力不够对客户经营情况了解不够审计程序不妥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所收集的证据明显不足未能将审计证据恰当地记录于工作底稿对客户舞弊的研究与重视不

16、够审计欺诈的存在。13注册会计师避免法律诉讼的对策:谨慎选择合伙人招收合格的人员并予以指导只与正直的客户打交道恪守职业技术准则和执业道德规范深入了解客户的业务签订业务委托书正确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执行合格的审计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聘请合适的律师。第四节 审计依据(审计标准)一、审计依据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用来衡量被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它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的客观标准。(是针对审计客体所作的规范)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行动的指南和规范,它所回答的是如何进行审计的问题。审计依据则是衡量审计客体的标准,它所回答的是审计人员根

17、据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提出这样的意见和做出这样的结论。 二、审计依据的分类1.按来源分:外部依据 内部依据2.按性质内容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计划合同3.按衡量对象分:财务审计依据 效益审计依据 法纪审计依据三、审计依据的特点1.层次性:法律 法规 制度 计划 定额2.地域性:空间范围的限制143.时效性:时间范围的限制4.权威性:作为依据,一定要具有权威性和公认性。5.相关性:引用依据要同被审计项目和应证事实相关四、运用审计依据的原则1.符合实际 2.把握实质 3.准确可靠 4.辩证分析 5.利益兼顾第四章 审计方法第一节 审计方法的含义及特点一、 审计方法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为了行使审计职

18、能,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方式、手段和技术。狭义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为了取得充分而有效的审计证据而采取的一切技术手段(取证法) 。二、审计方法的变革审计方法随着审计实践的丰富和审计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个别到群体的发展过程。1.从单向详查到系统抽查2.从单一听审技术到综合检查技术3.从手工审计手段到电脑技术审计手段三、审计方法体系1.审计规划方法总体安排,措施手段。2.审计实施方法包括稽查、记录、评价、报告等方法。3.审计管理方法提高质量效率,合理配置资源。15四、审计方法选用必须根据不同的被审计单位、不同的审计类型、不同的审计目标、不同的审计方式、不同

19、的审计要求和不同的审计人员来选用合适的审计方法。 第二节 审计的基本方法审计的一般方法(基本方法) ,是指与检查取证的程序和范围有关的方法。实质上这就是审计的基本思路问题,这种基本思路虽然不能直接用来取证,但它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去构想应采取的一般方法。审计的一般方法又可分为程序检查法和范围检查法两类。一、 程序检查法程序检查法是指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依次进行检查的方法。1. 顺查法-审计结果较为准确,但成本高、效率低,很难把握审计重点。2. 逆查法 二、范围检查法范围检查法是指采用什么样的审计手续在什么样的范围之内进行检查取证的方法。1.详查法-审计结论较为精确,但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审计成本高

20、,特殊场合才能采用。2.抽查法抽查法的前提条件:假定作为特定审计对象总体的每个项16目都能代表总体的特征。这是进行抽查的理论依据。(1)任意抽查法(2)判断抽查法(3)统计抽查法 第三节 审计的技术方法审计技术方法,是指用来收集审计证据的手段,或者说,是能够取得审计证据的各种纯技术性检查手段。审计技术方法若按各自所起作用的不同,又可分为基本审计技术方法和辅助审计技术方法两类。基本审计技术是在审核检查时必须采用的、并能用来直接收集重要审计证据的技术,一般包括审阅法、复核法、核对法、盘存法、函证法、观察法和鉴定法等内容;辅助审计技术方法,通常是指为搜集重要审计证据提供线索,或是为搜集重要证据以外的

21、补充证据而采用的审计技术,它虽然不能收集到直接的重要证据,但常常可以帮助审计人员较快地发现问题,为进一步检查提供方向,因此,也是审核检查时必不可少的,一般包括分析法、推理法、询问法、和调整法等。一、 审阅法审阅法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有关书面资料进行仔细观察和审阅来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二、 复核法复核法是通过对有关数据指标进行重新计算,来验证其是否正确的一种技术。复核内容主要是会计资料。17三、核对法 核对法是将书面资料的相关记录之间,或是书面资料与实物之间,进行相互勾对以验证其是否相符的一种技术。核对内容有:账证核对 账账核对 帐表核对 账实核对 证证核对 表表核对。 四、盘存法盘存

22、法是通过对有关财产物资的清点、计量,来证实账面反映的财物是否确实存在的一种技术。它又包括直接盘存法和监督盘存法两种。盘点步骤和内容:盘点准备 实地盘点 确认结果五、函证法函证法是指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的具体需要,设计出一定格式的函件并寄给有关单位和人员,根据对方的回答来获取某些资料,或对某些问题予以证实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函证法按需要对方回答方式的不同,又有消极函证法和积极函证法两种。1.积极函证法2.消极函证法六、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实地观看视察来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技术方法。 听话听音 看人看心 走马观花七、鉴定法18鉴定法是指对于需要证实的经济活动、书面资料及财产物资超出审计人员专业能

23、力时,由审计人员另聘有关专家运用专门技术和知识加以鉴别证明的方法。 审计人员应对鉴定结果带来的各种影响负责。八、分析法分析法是指通过对被审计项目有关内容的对比和分解,从中找出各项目之间的差异及构成要素,以揭示其中有无问题,为进一步审计提供线索的一种审计技术。1.账户分析法 借贷对应关系 发生额及余额 对应账户分析2.账龄分析法 分析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3.财务分析法 比较法 比率法 因素法 平衡法九、推理法推理法是指审计人员根据已掌握的事实或线索,结合自身的经验并运用逻辑,来确定一种审计方案并推测实施后可能出现的结果的一种技术方法。 推理步骤:恰当分析 合理推理 正确判断十、面询法面询法是指审计

24、人员针对某个或某些问题,通过直接找有关人员面谈,以取得必要的资料或对某一问题予以证实的一种技术。知情人询问和当事人询问(对象) ;个别询问和集体询问19(方式)十一、调节法调节法是指审查某一经济项目时,为了检验其数字是否正确,而对其中某些因素进行必要的增减调节,从而使表面上不一致的相关数字趋于一致的一种技术。 第四节 审计的抽样技术由详细审计发展到抽样审计,是现代审计技术方法方面的重大变革,它不仅标志着审计思想的进步,同时也标志着审计基础、审计环境的变化,以及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一、任意抽样法任意抽样法是当审计从详查法向抽查法演变时最先选用的一种审计抽样。它是指在被审查的资料中,任意抽取一部分

25、样本进行审查,并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一种方法。二、判断抽样法判断抽样法又称重点(分类)抽样法,是指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会计核算的质量、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程度、审计的目的和任务等实际情况,凭其实际经验和主观判断来抽取样本,并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结果。 此法运用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经验。三、统计抽样法统计抽样法也叫随机抽样法,就是借助统计学上的科学方法进行审计的一种审计实践形式,随机抽样的精髓是审计总体20中每一个样本都有被同时抽到的机会。第五章 审计程序第一节 审计程序概述一、 审计程序审计程序是指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所采取的工作步骤。广义程序包括准备、实施、告

26、终三个阶段;狭义程序是取得审计证据、完成审计目标过程中所采取的步骤。二、 审计程序的法规规定1.审计法第五章作了规定。2.独立审计基本准则3.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二节 国家审计程序一、 准备阶段1.明确审计任务,制定审计工作计划2.组织审计力量,配备审计人员 3.了解被审计单位概况,拟定审计工作方案4.向被审计单位发出审计通知书二、实施阶段1.进驻被审计单位,进行深入调查2.评审内部控制制度,确定审计重点3.进行审计分析,编制审计实施计划4.审核有关业务资料和经济活动,取得审计证据21三、终结阶段1.分析、综合审计证据,撰写审计报告2.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审定审计报告3.提出审计意见

27、书和作出审计决定4.整理审计文件资料,建立审计档案四、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五、审计行政复议1.申请与受理 2.审理 3.决定 4.送达第三节 民间审计程序一、 计划阶段1.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评价会计师事务所的胜任能力2.接受委托,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3.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4.确定重要性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表述,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的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5.分析审计风险22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 )=固有风险( )控制风险( ) 检查

28、风险( )6.编制审计计划二、实施阶段1.符合性测试2.实质性测试三完成阶段1. 进行或有损失、期后事项等特殊项目审计,全面掌握情况2. 整理、评价执行审计业务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3. 复核底稿,汇总差异,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或作适当披露4. 形成审计意见,撰写审计报告5. 审计资料的整理归档第四节 内部审计程序第六章 制度基础审计第一节 内部控制概述一、 内部控制的含义内部控制是指企业或单位为完成经营目标(或预期目标) ,维护资产安全完整,确保会计记录和其他相关资料的正确与可靠,贯彻执行经营方针、政策和经营决策,以及保持管理和经营工作的高效率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组织程序、控制措施和方法的

29、总称。23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在其内部对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所实施的控制。简言之,为保障其各项活动的正常运转而采取的一切制约措施。内部控制历程: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会计制度 内部管理制度二、 内部控制的目的1.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2.提高信息资料的正确性3.加强本部门经营管理4.维护财经纪律三、 内部控制的内容内部控制的基本形式有:目标控制

30、 组织控制 人员控制 职务分离控制 授权批准控制 业务程序控制 措施控制 检查控制24(一)组织机构控制 1.分工合理 2.职责明确 3.授权恰当(二)业务程序控制 1.授权 2.批准 3.主办 4.执行 5.验收 6.入账(三)职务分离控制 1.不相容职务要分离 批准与审核执行与记录记录与审核记录与保管会计与出纳2.限制接触资产 实物资产 票据、印鉴3.保管措施妥善4.参加财产保险5.实施职务轮换 解决预谋舞弊提高工作效率便于业务合作四、 实施内部控制的条件1.合理的凭证流转系统 凭证完备 流转合理2.稳定的会计工作秩序 规章制度稳定 会计队伍稳定3.较高素质的会计人员 品德修养好 业务水平

31、高五、 内部控制的原则1.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注重实用性252.严密性与效率性相结合 例如“领马扎”3.精简性与效益性相结合 控制成本 控制效果六、 审计人员的素质(一)业务条件1.熟悉内控原理和会计理论2.具有会计工作经验(其他经验亦应具备)3.了解各种规章制度4.掌握经营管理知识(二)能力条件1.判断能力2.分析能力3.应变能力4.说服能力5.文字表达能力6.知识转化能力7.社会交往能力8.系统思维能力第二节 制度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是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亦称系统基础审计法。一、制度基础审计的含义制度基础审计,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对内控制度的调查与评26价,根据内控制

32、度实际存在的强点和弱点,来确定进一步实施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方法与数量的审计形式。内控审计是以内控原理为基础以内控薄弱环节为突破口而进行的审计活动,它是建立在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基础上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此种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内控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对经济业务进行实质性测试两个部分。二、内控审计的发展账目基础审计 制度基础审计 风险基础审计三、内控审计的理论依据合理假设可以援引胡适先生关于考古的言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作为制度基础审计的理论依据。会计查帐君子之腹; 审计查账小人之心。四、内控审计的目标1.确定审计范围2.明确审计重点3.选择审计程序及方法五、内控审计的程序(一)制定理想控制

33、模式(二)了解并描述现行控制模式1.了解 查阅规章制度 现场观察 询问调查2.描述 文字记录法需要重点说明的内容可用调查表法需要具体了解的内容可用 27流程图法需要总体性描述的内容可用(三)将现行模式与理想控制模式进行比较1.找出薄弱环节2.分析其影响后果3.寻找补充控制环节如:出差放开,但差旅费报销却极其严格,或实行包干制。(四)实行测试1.符合性测试-符合性测试主要是指对会计控制制度和管理控制制度进行测试与评价,其重点是看内控手续、环节上遵循制度否。2.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是为了验证在内部会计处理程序下所产生会计数据的可信性,其重点是看会计信息的数量、金额、结果正确否。(五)做出评价1.

34、证据完备 2.结论客观 3.意见恰当 4.措施可行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的关系符合性测试,是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是否被遵循及遵循程度的测试。实质性测试,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程序发挥作用程度的测试。1.目的不同。符合性测试是对某项业务处理程序的全过程进行的测试,目的是了解和掌握内控系统的全貌,确认内部控28制系统的有效性和可信性;而实质性测试则是在符合性测试的基础上,以某一特定控制为重点进行的更为深入的测试,目的是为了确定控制的缺陷和薄弱环节,确认会计信息系统的真实性和公允性。2.重点不同。符合性测试着重了解和掌握产生会计数据的控制系统;实质性测试则着重于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公允性和合法性

35、。3.依据不同。符合性测试以内控原则为依据;实质性测试以会计原则为依据。4.时间不同。符合性测试一般在期中或平时进行;实质性测试一般在期末进行。5.方法不同。符合性测试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检查证据等方法;而实质性测试主要采用询证、盘存、帐户分析等方法。在一般情况下,符合性测试的结果往往与实质性测试的份量成反比关系。即符合性测试令人满意,说明内控系统良好,那么产生可信数据的可能性就大,实质性测试的份量就可以相对减少;反之,控制薄弱,产生差错数据的可能性就大,则应相应增加实质性测试的份量。这种反比例关系,将有助于审计人员很好地利用实质性测试来解决实质问题,达到审计目的。第七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

36、稿第一节 审计依据29一、 审计依据二、 审计依据的分类三、 审计依据的特点四、运用审计依据的原则第二节 审计证据一、 审计证据的作用1.审计证据审计证据是证明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真相的一切凭据,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依据。2.审计证据的作用(1)可以证明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2)可以证明经济犯罪行为和违反财经纪律的事项(3)可以证明审计结论和决定的正确性(4)可以明确经济责任和审计责任(5)可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二、 审计证据的特征1.客观性(真实) 员 郧 陨 殒 韵 损 勋 埙2.可靠性(来源可靠)3.合法性(法定程序) 依法取证 “精神病”“神经病”4.时间性(时间限制)5.相关性(逻辑关系)306.充分性(足够)7.重要性(有用)三、审计证据的分类1.按形式分:实物证据、书面证据、言词证据、环境证据2.按来源分:亲历证据、外部证据、内部证据3.按相关程度分:直接证据、间接证据4.按相互关系分:基本证据(主证) 、辅助证据(旁证) 、矛盾证据(反证)5.按取证方式分:检查证据、调查证据、鉴证证据、其他证据四、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和综合(一)收集1.取证的基本要求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取证 必须客观、全面地取证必须主动、及时地取证必须深入、细致地取证必须借助科学手段取证必须依靠群众取证必须努力降低成本2.取证的一般方法检查对会计资料可靠程度的审阅与分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