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阅读,考纲要求在浙江省的高考考试说明中没有对古代诗歌阅读单独作出要求,根据高考命题实际情况,古代诗歌阅读与文言文阅读“共用”了如下几条:1.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2.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3.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3-,1,2,3,自主学习明确高考怎么考,-4-,1,2,3,1.(2016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2、!注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宣和:宋徽宗年号。,-5-,1,2,3,(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参考答案: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解析:对诗句的赏析,首先要指明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赏析表达效果。这两句是诗歌的第二联,“残”“泣”用了拟人手法,结合诗歌的题目“北来人”亡国破家之人、沦落之人,可以看出这两句借写残破之景,抒亡国之情。,-6-,1,2,3,(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
3、,表现百姓流离之苦。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解析:题目给出了赏析的角度“叙事的特色”,因此要先找出诗中的叙事成分,然后分析是如何叙事的。诗歌以北来人的口吻写所见之景,抒心中之情。第一首诗主要写所见和所想,所见皆凄凉残破之景,所想的都是国运民生。第二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自身的孤单凄凉和“甲第”豪族的歌舞升平、钟鸣鼎食形成对比,表达自己的老年惨景和思归之情。抓住叙事的视角、口吻、对比手法、表露的情感分析即可。,-7-,1,2,3,2.(2015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木
4、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8-,1,2,3,(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参考答案: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解析:抓住“浔阳”这个表地点的词
5、来找答案;抓住“月色”这个意境找答案,即找有“月”的诗句。,-9-,1,2,3,(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参考答案: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解析:扣住题干中的“描写角度”,分别找出上下片中有关描写琵琶演奏的句子,不难作答。此题相对简单,上片以正面描写乐曲为主,下片写听者反应,侧面描写琵琶演奏。,-10-,1,2,3,3.(2014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
6、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南宋徐照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注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11-,1,2,3,(1)这两首诗都以来写愁。(2分)答案:猿声解析: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第一首,未明确写愁,结句用“共听一声猿”表愁,第二首则直接写出了愁与“猿啼”的关系。(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参考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解析:使用典故,抒情、说理都是表现手法
7、,阅读时注意比较。第二首用一小注,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答题思路,一定要重视。,-12-,-13-,一,二,三,四,五,六,方法探究寻求考题怎样答,-14-,一,二,三,四,五,六,一、古代诗歌阅读知识储备(一)古诗歌的基本知识1.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1)结构章法,七,-15-,一,二,三,四,五,六,(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七,-16-,一,二,三,四,五,六,2.“诗家语”与诗人思维“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
8、所做的变形处理。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语言做变形处理的呢?,七,-17-,一,二,三,四,五,六,(1)改变词性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南北朝时期何逊的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悦”“空”“淡”“红”“绿”“
9、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七,-18-,一,二,三,四,五,六,(2)改变词序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七,-19-,一,二,三,四,五,六,宾语前置。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
10、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用他们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七,-20-,一,二,三,四,五,六,主、宾换位。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
11、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林暗风惊草),将军夜引弓”等。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七,-21-,一,二,三,四,五,六,1)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中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2)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下句意即“一月夜飞度镜湖”。“月夜”这个
12、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度”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七,-22-,一,二,三,四,五,六,(3)省略压缩词语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答话蕴含问话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作者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观众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七,-23-,一,
13、二,三,四,五,六,意象组合古典诗词的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如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皆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再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七,-24-
14、,一,二,三,四,五,六,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苦寒行刘克庄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注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热官:指有权势的大官僚。帏箔:帐幔和帘子。,七,-25-,一,二,三,四,五,六,(1)翻译诗歌正文。参考答案:十月里边境上气候恶劣,北风一阵比一阵强;官军们身上还只是穿着薄薄的衣衫。送棉衣来的使臣早该到了,如今却还不见踪影;可怜战士们披着铁甲,几乎冻僵,在漫漫长夜中难以入眠。京城中多有炙手可热的高官,太阳高高升起,朱漆大门仍然牢关。无数重帘幕低垂屏风密遮,他们喝醉了酒
15、沉睡,不知道门外地冻天寒。(2)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参考答案: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初冬边疆骤冷,战士们衣薄难眠;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京城官僚暖床醉酒,长睡不起。,七,-26-,一,二,三,四,五,六,(二)读懂古诗歌的方法第一步初步感知抓两头古诗的两头是指标题和注释。1.标题常蕴含的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读标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1)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4)揭示作品的线索;(5)表明诗歌的题材;(6)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如:,七,
16、-27-,一,二,三,四,五,六,七,-28-,一,二,三,四,五,六,典题阅读下面的诗歌题目,指出从诗歌题目中读出的重要信息。(1)秋暮吟望(2)春日秦国怀古(3)咏素蝶诗(4)送友人参考答案:(1)点明了写作时间(秋暮);交代了诗歌的内容(望);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吟)。(2)交代了写作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和事件(怀古);点明了诗的题材(怀古诗);暗示了诗的情感基调(怀古伤今)。(3)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点明了诗的题材类别(咏物诗);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4)交代了写作目的(送别友人);暗示诗歌的感情基调(离别之情);表明诗歌题材(送别怀人诗)。,七,-29-,一,二
17、,三,四,五,六,2.注释所蕴含的信息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的类型及作用一般有如下几种:,七,-30-,一,二,三,四,五,六,答案示例,七,-31-,一,二,三,四,五,六,注韦庄(约836910),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七,-32-,一,二,三,四,五,六,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苏轼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18、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到润州时(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写下了这首词。姮娥:嫦娥。(1)题目提供信息。(2)注释暗示信息。,七,-33-,一,二,三,四,五,六,参考答案:(1)“润州作”点明了写作地点,事件(代替他人而写),表明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2)注释表明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到润州,以此词来寄托自己对暂居杭州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深深的眷恋之情。,七,-34-,一,二,三,四,五,六,第二步微观细研泡中间“中间”,即诗歌的正文,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19、。如何读懂正文?如何对诗歌正文进行细研巧析呢?借用谢冕的话说,就是要“泡”。“泡”诗歌就像泡茶叶一样,把诗歌深厚的内蕴和内敛的情感泡出清香,泡出韵味。“泡”诗歌正文就是要“泡”诗歌结构,“泡”诗家语,“泡”意象,“泡”诗句和“泡”情感。下面我们就尝试“泡”开诗歌正文,以明诗情。,七,-35-,一,二,三,四,五,六,1.关键词句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典诗歌。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这样绝对是读不懂、读不透的。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诗词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2
20、.景、事、情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我们要做的就是,仔细阅读全诗,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只有一个意象的画面,如荷花、菊花、竹子,本身就含有诗人全部的思想感情;众多意象组成的画面意境,其中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的主旨。,七,-36-,一,二,三,四,五,六,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21、(1)题目提供信息。(2)翻译诗歌正文。(3)找出词中体现情态的关键句,并标出其中的关键词。(4)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七,-37-,一,二,三,四,五,六,参考答案:(1)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暗示诗歌的感情基调(思念之情),表明诗歌题材(怀人诗)。(2)木叶红,菊花黄,暮秋寒意深,思念千里远行人。飘飞的浮云已然过尽,南归的大雁杳无音信,哪里才能寄出我的书信?泪水弹洒不尽,任它临窗滴落,就着砚石研成泪墨。渐渐写到离别凄楚,离别情深处,那红格笺纸竟也黯然失色。(3)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思念)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盼归)
22、泪弹不尽临窗滴。(伤心)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深情)(4)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七,-38-,一,二,三,四,五,六,3.题材鉴赏诗歌时,我们总能发现有些诗歌题材相同。由于题材相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
23、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七,-39-,一,二,三,四,五,六,(1)咏史怀古诗,七,-40-,一,二,三,四,五,六,七,-41-,一,二,三,四,五,六,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武昌怀古栖一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笙歌罢吹几多日,台榭荒凉七百年。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岛雨漫天。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注栖一:唐末五代诗僧。台榭:孔颖达疏尚书曰:“台,积土为之,所以观望也。台上有屋谓之榭。”后世多称“歌舞台榭”。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作者看到昔日战乱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无声,山川之上,昔人遗迹还历历在目;歌舞欢乐仿佛就在昨日,而
24、当年热闹的台榭却已荒凉冷落了七百年,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眼前之景又令人忧烦。此情此景,不免让作者发出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七,-42-,一,二,三,四,五,六,(2)咏物言志诗,七,-43-,一,二,三,四,五,六,七,-44-,一,二,三,四,五,六,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根据提示,感受下片寄寓的情感。汉宫春梅晁冲之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注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
25、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东君:司春之神。玉堂:指华贵的宫殿。故人:指宋代诗人杜逋。,七,-45-,一,二,三,四,五,六,下片借梅花寄寓了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表达了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思;“对孤芳、分付他谁”借林逋去世后无人欣赏梅的孤芳,表达了对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表达了坚守自己高洁品格的情怀。,七,-46-,一,二,三,四,五,六,(3)羁旅思乡诗,七,-47-,一,二,三,四,五,六,七,-48-,一,二,三,四,五,六,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提示,感受诗中表达
26、的丰富情感。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魏野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本诗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七,-49-,一,二,三,四,五,六,(4)送别怀人诗,七,-50-,一,二,三,四,五,六,七,-51-,一,二,三,四,五,六,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临江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
27、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离别在即的愁绪。,七,-52-,一,二,三,四,五,六,(5)边塞征战诗,七,-53-,一,二,三,四,五,六,七,-54-,一,二,三,四,五,六,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填空,分析诗中刻画的边将形象及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塞下曲(其六)戎昱北风凋白
28、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注骎骎(qn q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卢龙塞:古地名。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尾联表现了。全诗寄寓了。,七,-55-,一,二,三,四,五,六,参考答案:饱受戍边、思乡之苦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七,-56-,一,二,三,四,五,六,(6)山水田园诗,七,-57-,一,二,三,四,五,六,七,-58-,一,二,三,四,五,六,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
29、,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参考答案:该诗后四句情景交融(关系)。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七,-59-,一,二,三,四,五,六,(7)爱情闺怨诗,七,-60-,一,二,三,四,五,六,七,-61-,一,二,三,四,五,六,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中是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的?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参考答案: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
30、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七,-62-,一,二,三,四,五,六,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评价,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但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真正要求做出评价的极少,即使是涉及这一层面,其设题点也大多集中在诗歌的内容、抒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高考对于本考点的考查,多以“概括并分析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命题思路出现。故
31、本学案主要从“掌握两大思维方式和两步答题规范”和“破解诗人含蓄、复杂思想感情的四个角度”两大方案突破。总体方法指导掌握思维方式和答题规范,七,-63-,一,二,三,四,五,六,【设问方式】(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这首诗某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七,-64-,一,二,三,四,五,六,典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本
32、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把握。解答时需要注意:一是读懂诗歌,理解情感;二是要会逐联分析,明了内容(画面及其特点)和主题;三是语言准确优美,表达出诗人的心境,鉴赏出诗歌的美感。此外,一定要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主旨,如尾联是卒章显志。,七,-65-,一,二,三,四,五,六,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名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
33、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七,-66-,一,二,三,四,五,六,典题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临江仙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注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七,-67-,一,二,三,四,五,六,参考答案: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
34、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鄙,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侯蒙志向高远。结局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七,-68-,一,二,三,四,五,六,解题指导1.概括分析情感内容题的两大思维方式方式一:抓诗题,确定题材,感知情感趋向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一诗的题材就是送别友人诗,其情感大体方向就明确了。方式二:抓关键,结合诗句,明确情感表达这里的关键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依据诗中情感词,析明示的情感。诗歌中一两个字往往直接揭示情感,这样的字往往就是诗中的情感语言。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人自伤心水自流”中的“伤心”和“青山万里一孤舟”中的“孤”,很明显透露着
35、凄伤孤寂之情。,七,-69-,一,二,三,四,五,六,二是依据诗中人、事、景(意象),析暗示的情感。人、事、景均是诗歌表达情感的载体,在揣摩诗歌的思想感情时要学会逐句(联)发掘人、事、景背后蕴含的情感,从而全面把握。值得注意的是在逐句分析时,应有所侧重,写人的重在分析人所蕴含的感情,写事的重在分析事所蕴含的感情,写景的重在分析景所蕴含的感情。2.概括分析情感内容题的两步答题规范准确概括思想情感及志向。用相关诗句具体分析如何表达这种情感和志向。,七,-70-,一,二,三,四,五,六,即学即练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
36、对寒流雪满山。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示例: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七,-71-,一,二,三,四,五,六,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尽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 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七,-72-,一,二,三,四,五,六,示例:(1)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
37、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2)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 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3)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七,-73-,一,二,三,四,五,六,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苏轼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
38、舞雩风。注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翁:苏轼自称。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七,-74-,一,二,三,四,五,六,示例: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七,-75-,一,二,三,四,五,六,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登
39、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一水:亦作“二水”。“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七,-76-,一,二,三,四,五,六,参考答案:比喻。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解析: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方法,“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七,-77-,一,二,三,四,五,六,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题青州兴龙寺
40、老柏院张在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唯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春风来似不曾来”有两层意思,请具体说明这句诗含有哪两层意思。参考答案:一层意思是就老柏树而言,表现老柏树不受自然条件的干扰,无论春风来还是不来,它都始终保持自己原有的四季常青的风姿;另一层意思是突出兴龙寺主人从容淡定、荣宠(春风)不惊的高尚品格。,七,-78-,一,二,三,四,五,六,三、鉴赏诗歌的情感古代诗歌表达感情往往是含蓄、隐晦的,少有直白的;情感内容是丰富、复杂的,少有单一、简单的;诗人在诗歌中流露的情感有时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固定、静止的。针对情感表达的含蓄、复杂性,高考对诗歌情感类的考查:一是切口小,多为局
41、部语句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二是从整体上理解,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思想感情。因此解答情感类题目时应特别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避免答案中缺失要点。,七,-79-,一,二,三,四,五,六,1.从时间角度,把握情感作者含蓄、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经常体现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我们可以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间段来分析诗歌,给诗歌划分层次,从而找出多个感情要点。词的上下片(阕),每片(阕)包含几个句子,可以分成几个时间段,就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感情要点。,七,-80-,一,二,三,四,五,六,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里
42、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注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游秦:此处指游长安。风日,春光风物。道,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七,-81-,一,二,三,四,五,六,答题步骤示意图,七,-82-,一,二,三,四,五,六,情感: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以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时间:今年“独游秦”,“公子南桥应尽兴”,表现了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情怀,突出对友人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情感:表达了对洛阳的万物无比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表现出昂扬向上的
43、乐观情怀。时间:“明年春色倍还人”,写出了诗人对洛城友人的思念,对洛城的春光风物的眷念与热爱。将感情升华为喜悦自信,表现出昂扬向上的乐观情怀。解析: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可从时间角度来切分,今年春日独游和想象中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为一层,设想明年春色为一层,两个情感点,两种感情。,七,-83-,一,二,三,四,五,六,2.从关键词角度,体悟情感这里的“关键词”,即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的字,或运用了修辞方法的一个字,或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的动词。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
44、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七,-84-,一,二,三,四,五,六,答题步骤示意图,情感:上句蕴含了惜别之情。关键词:翘首远望,天边流水远送无穷树色,一个“送”字突显了诗人依依不舍之情的深厚。情感:下句满含对行人的关切和自己的担忧之情。关键词:阴云低垂,掩埋半山。“埋”字令人顿感山高水长、前途迷茫、心情郁闷,油然而生对远行之人的关切之情。,七,-85-,一,二,三,四,五,六,解析:理解“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的感情,可以抓住词句中的关键词“送”和“埋”。抓住这两个词,细细品味,就不难发现其中寄寓的
45、情感。写的是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表达对离别之人的关切,世路艰难,前途茫茫,自己内心又多了一份忧愁。抓住了关键词,情感内涵也就容易分析了。,七,-86-,一,二,三,四,五,六,3.从描述对象角度,解读情感诗歌都是通过描述或议论人、事、景、物来表情达意的,从每个描述对象都可以解读出一种情感。从描述对象来看,可以分为描述主体和描述客体,描述主体即诗人或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描述客体即描写到的人、事、景、物,不同的描述客体也有可能表达不同的情感。从这两个角度自然也能全面
46、而准确地把握作者含蓄、复杂、变化的情感。,七,-87-,一,二,三,四,五,六,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注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四十岁,当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来,生死双方隔绝,什么都不知道了。茫茫:不明貌。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他的妻子王弗恰恰死去十年。短松冈:指墓地。在遍植松树的小山冈上。这首词蕴含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七,-8
47、8-,一,二,三,四,五,六,答题步骤示意图,七,-89-,一,二,三,四,五,六,步骤一情感:表达了作者生活的凄凉、辛酸和伤痛。描述对象:上片从词人自己的角度,写“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表达了内心无处诉说的苦闷之情。“尘满面,鬓如霜”,把对妻子的想念与现实中自己的遭遇联系起来,既道出了死者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的辛酸。步骤二情感:表达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描述对象:下片从妻子角度,写梦会亡妻,妻临窗而坐,对镜梳妆,再现当年闺房生活情景。表现了深挚的夫妻情意,表达出对亡妻永不能忘怀的浓郁情思。,七,-90-,一,二,三,四,五,六,4.从意象角度,捕捉情感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载体。诗人描写意象发生了变化,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要随之变化,要找出诗歌中不同的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义,借此捕捉到其中的情感。,七,-91-,一,二,三,四,五,六,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注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991)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原:原野。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七,-92-,一,二,三,四,五,六,答题步骤示意图,七,-93-,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