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17原毁,走进作品,基础练习,写作背景在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士人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他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本文与原道原性原人原鬼合称“五原”,是韩愈较系统全面地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纲领性论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注字音2.识通假,强者必说于言(“说”同“悦”,高兴
2、),走进作品,基础练习,3.解多义,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4.辨活用(1)故人乐为善(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乐于)(2)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3)即其新不究其旧(新、旧:形容词用作名词,最近的表现/过去的表现)(4)己未有善(善:形容词用作名词,优点)(5)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外、内:名词作状语,对外/对内)5.分古今(1)而望名誉之光古义:名望声誉,两个词。今义:名声,一个词。(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走进作品,基础练习,6.明句式(1)其为人也,仁义人也(判断句)(2)彼,人
3、也;予,人也(判断句)(3)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判断句)(4)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介宾短语后置)(5)将有作于上者(介宾短语后置)(6)尝试语于众曰(介宾短语后置)(7)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介宾短语后置),走进作品,基础练习,7.积名句(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2)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翻译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点评这句话肯定了“古之君子”“责己”和“待人”
4、的原则“重以周”和“轻以约”。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文章开篇点出此句,为后面的论述做了有力的铺垫。2.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翻译取他的一点,不要求他再有第二点,就他的现在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点评“恐恐然”生动形象地道出了古之君子“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表现了古之君子的优良品格。这句话表现出了作者对“古之君子”的赞赏。,句段点评,自主探究,3.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翻译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点评这句话揭示了现在的君子“毁谤”的具体表现:
5、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谴责了其嫉善妒能的恶劣行径,与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形成鲜明对比。“则不然”揭示“今之君子”的嘴脸,“责人”“待己”恰与“古之君子”相反。,句段点评,自主探究,4.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翻译这不也是要求别人全面了吗!这就叫作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那样高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在尊重自己。点评这句话写出了今之君子“于人”“于己”的态度,而且是再次重申,表明了态度:吾未见其尊己也。这句话指出这些人的行为和做法是大错特错的。请记住这句话,让自己的大脑稍稍清醒一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常省视自己的不足,多发
6、现别人的长处,不但是尊重别人,也是在尊重自己,这才是君子之道。,句段点评,自主探究,5.“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至“道德之行,难已”。点评这一段由“虽然”转进,论述了今之君子“责人也详”“待己也廉”,与古之君子迥异的缘由。先从道理上概括分析“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接着作者以自己尝试过的事实作论据。在此作者集平素许多零碎感受而想象成一个场面加以绘声绘色的描写,使之情状宛陈,如在目前。“某良士,某良士”的反复,使欣悦首肯之状毕见;“某非良士,某非良士”的选用,使愤然不平之声如闻。自然而然可推出结论:“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是从“毁”的现象到“毁”的根源的论述深化,完成了题目“原”的旨要。
7、本段运用排比、拟人的手法,使文章不仅毫无板滞之感,而且波澜变幻,气势奔放,跌宕生姿。,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说理的?又是怎样来剖析其内在根源的?提示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在具体的文章论述中,作者采用了纵横双向对比的手法。其中纵向是“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的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主要围绕“责己”和“待人”的两种不同态度,揭示出了“今之君子”的丑恶嘴脸,而横向对比则集中体现在“应者”和“不应者”之间的对比以及“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中对己和待人两种态度的对比,前者揭示了不良社会风气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后者则在比较中体现出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品质的高下。,句段点评,自主探
8、究,2.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提示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与不应者表现不一样。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3.文章最后一段中说“其国家可几而理欤”,应如何理解?提示最后一段阐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杜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身上,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