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 ,大小:32KB ,
资源ID:10095389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100953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分析.doc)为本站会员(精品资料)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分析.doc

1、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分析 2010 年 6 月 7 日印度中央邦一家法庭裁定,25 年前博帕尔有毒气体泄漏事件 8 名涉案人员因“玩忽职守”获判有罪。美联社报道,8 名涉案印度籍高管,一人已经离世,其他几人已 70 岁左右,最高面临两年监禁。宣判一出,引发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一、印度毒气泄漏事故概况及经过 1984 年 12 月 2 日子夜,印度博帕尔市郊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的一个储气罐的压力在急剧上升。储气罐里装的四十五吨液态剧毒性异氰酸甲酯,是用来制造农药西维因和涕灭威的原料。3 日零时五十六分,储气罐阀门失灵,罐内的剧毒化学物质漏了出来,以气体的形态迅速向外扩散。一小时之后,毒气形成的浓

2、重烟雾已笼罩在全市上空。从农药厂漏出来的毒气越过工厂围墙首先进入毗邻的贫民区,数百居民立刻在睡梦中死去。火车站附近有不少乞丐怕冷拥挤在一起。毒气弥漫到那里,几分钟之内,便有十多人丧生,二百多人出现严重中毒症状。毒气穿过庙宇、商店、街道和湖泊,飘过二十五平方英里的市区。那天晚上没有风,空中弥漫着大雾,使得毒气以较大的浓度继续缓缓扩散,传播着死亡。距农药厂几百米外,一个农场主听到附近传来沉闷的呼噜声,还以为是母牛反刍时发出的声音。他起床出外察看,发现已有两头牛死在地上。另一头正在痛苦地叫着,不一会儿也倒在他的脚前。这时,他的双目也开始疼痛起来。他后来在医院里紧闭双目,泪流满面,向人们说:“我原来以

3、为是发生了瘟疫。”不少人以为城市遭到了原*的袭击或是发生了大地震,哀叹世界末日已经来临。后来人们知道是工厂漏出了毒气,就慌忙外逃。人们坐着小汽车、拉着木板车、骑着自行车,以各自最快的速度逃走。然而,毒气是无情的,不少人在逃跑途中双目失明,一头栽倒在路旁,再也爬不起来。在大街上、道路旁,牛和狗以及其他牲畜在痛苦中挣扎。过了短短的几个夜晚,2500 人丧失了生命,还有 3000 人左右濒临死亡的边缘。12 万5000 人不同程度地遭到毒害,估计将有 10 万人终身致残。二、印度毒气泄漏事故原因分析 1美国联碳公司发表了印度某农药厂毒气泄漏(MIC)事故原因的调查报告。调查表明,该事故是由于 120

4、240 加仑水进入异氰酸甲脂(MIC)贮罐引起放热反应,致使压力升高,防爆膜破裂而造成的。另外还查明,由于贮罐内含有大量氯仿(氯仿是 MIC 制造初期作为反应抑制剂加入的),氯仿分解产生氯离子,使贮罐(材质为 304 不锈钢)发生腐蚀,而产生游离铁离子,在铁离子催化作用下又加速了反应的进行。由于放热反应持续进行,贮罐内温度急剧升高,致使压力很快达 40 磅平方英寸以上,防爆膜破裂,安全阀打开,漏出大量MIC。漏出的 MIC 喷向氢氧化钠洗涤器,因该洗涤器能力太小,不可能将 MIC 全部中和。最后的安全防线是燃烧塔,但结果燃烧塔也未发挥作用。 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该 MIC 贮罐现有一套冷却

5、系统,以便贮罐内 MIC 始终保持在 O5左右,但调查表明,该冷却系统从 1984 年 6 月起就已停止运转。这样,没有有效的冷却系统,不可能控制急剧产生的大量 MIC 气体。 关于水的进入问题还未彻底查清,可能是由于操作人员为了用氮气使贮罐压力保持正常,而在开启氮气时误开了水管而造成的。 2印度对某事故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认为联碳公司在预防有害气体泄漏的措施上存在严重问题: (1)1984 年 12 月 2 日,为进行维修,关闭了设在排气管出口处的火炬装置。 (2)排气洗涤器和通水软管没有及时投入运行。 (3)缺乏预防事故的计划,对应付紧急事态毫无训练。 (4)未向居民发出警报。 (5)警报

6、与操作采用手动方式,而不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控制。 (6)安全装置的能力与紧急状态所预计的气体流量不相适应,在设计上存在着缺点和矛盾。 (7)冷冻系统呈闭止状态,不能满足低温贮存条件,使 MIC 气化后不能液化。 (8)对贮罐内贮存的具有潜在危险物质的相关特性不十分了解,而且所得到的信息不可靠。 (9)未装备在任何场合都能正确工作的气体泄漏早期预防系统等。 3灾后,纽约时报社组成了调查小组,对事故原因进行了长达 7 个星期的调查,调查结果认为:这次灾难是由于操作失误、设计欠缺、维修失灵和忽视培训而导致的。 调查指出至少有 10 处违反了总公司和印度公司的生产操作规程。 (1)存在严重的事故隐患。

7、调查认为,公司对这次事故既没有技术上也没有思想上的准备。1982 年,美国总公司对某工厂的安全问题曾进行一次检查,并提交了一份批评报告。指出“此工厂具有发生严重事故的隐患,如一旦发生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并劝告厂方为防止泄漏应安装 1 台强力*装置以代替现在的装置,可这一建议未被采纳。 另一安全装置气体洗涤塔(中和塔),其最大设计处理能力仅为这次泄漏量的四分之一,根本不足以处理这次事故。 第三个安全装置点火塔(用以燃烧泄漏的气体),即使没有压力存在,也只能处理这次泄漏气体量的四分之一。点火塔在事故发生时,根本没有起作用。 (2)违反操作埋下导火线。 据调查,存在下列违章操作: 12 月 2

8、日 23 点 30 分,一工人发现异氰酸甲酯开始泄漏,一位工头认为是水漏,过了几分钟才决定处理它,几小时后贮罐内发生强烈反应。 事故前几个月,由于工厂电源紧张,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总管和美国联碳总部商议后(但总部发言人指出没有和他们商议)关闭了设计用来冷却异氰酸甲酯以防止化学反应的冷却装置,其中冷却剂氟里昂被抽出,用到工厂其它地方。规章规定:“为保持贮罐正常循环,冷却装置不断处于运转状态。” 事故前 2 小时;一位受过训练,但不了解工厂操作规程的工人,奉一新工头命令,冲洗一根和贮罐连接、但没有完全和罐内密封的管道,这是规章所禁止的。 三台主要安全装置(*装置、点火装置、洗涤塔),其中 1 台在几

9、天前失灵,另 2 台已几周没有维修。 异氰酸甲酯工段值班工头 Qureshi 说,工厂中的仪器是靠不住的,由于这一原因,他疏忽了开始的警告。在 3 只贮罐中,其中有一只在 1 小时内压力上升了五倍。 某工厂没有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来监测贮罐,并迅速警告泄漏发生。厂里主要依赖于工人的眼睛是否流泪来觉察是否泄漏。另外这几乎没有自动化设备的工厂,异氰酸甲酯已从 1983 年缩减了 12 名操作工,只剩下 6 人。 没有火灾警告装置。事故发生那天晚上的警报,类似平时训练时的警笛声,这类噪声每周有 20 次。 (3)掉以轻心酿成大祸。 12 月 2 日晚上,工人没有去了解系统中压力变化情况.23 时,一值班

10、者操作工 Suman Dey 在操作房看到罐内压力是 10 磅平方英寸,为正常的 5 倍,但没有引起他的重视。23:30 分,异氰酸甲酯工段的工人,在离控制室的 100 英尺(305 米)处,感受到泄漏,眼睛开始流泪。一操作工发现 50 英尺处有液滴,并有淡黄色气体;23:45 他去控制室告诉工头 Qureshi 异氰酸甲酯泄漏之事,过了一会儿,Qureshi 才发现泄漏。但至 O:40 分也没有人调查泄漏原因或采取措施。严重的失职酿成了一场大祸。 工厂平时采用的异氰酸甲酯分析方法落后,没有测量异氰酸甲酯中氯离子存在时的影响,而少量含有氯离子的水存在时,会导致毒品有很高的活性。 对罐中 MIC

11、 是应有限制,泄漏的贮罐中 MIC 的量为 13000 加仑,占贮罐容量的 87,超过了正常工作最大允许容量(11000 加仑,占贮罐总量 73),即使是 11000 加仑也超过了工厂规定的极限量(60)。这一限制主要是在罐中有强烈反应时,压力上升缓慢。 (4)引起灾难的原因摧测 罐中有 13000 加仑化学品,如要和水反应需 18 吨(420 加仑),罐中不可能进入这么多水。因此调查人员认为可能存在其它反应:水和光气反应。水和光气反应生成强腐蚀性氯离子,此氯离子和不锈钢罐反应释放出铁离子和大量热,导致氯离子和异氰酸甲酯作用,放出更多热,加上金属反应释放出氯化物离子,导致罐中剧烈反应开始。 剧

12、烈反应使异氰酸甲酯聚合,形成一种塑性物质,并放出大量热,使罐内液体温度升高,异氰酸甲酯气化,最后使罐壁破裂。 当时由于冷却装置关闭,无法使贮罐冷却。 调查组认为少量的水就可导致链锁反应的发生(据报道可能进入 500g 水)。 灾难的原因存在其它可能性:不但水和罐中液态 MIC 反应,而且洗涤塔中的碱也能和封闭体系中的毒物反应。除水和碱外,挥发性的 MIC 能和杂质如酸、铁反应。 (5)污染的来源。 联碳总公司和印度公司用核磁共振光谱分析表明,泄漏贮罐中至少有 5 种杂质,其中有水、铁金属离子和碱液。 事故发生前两小时,一工人冲洗过一根和贮罐相连,但未和罐内完全密封的管道,水可能在此时流入罐中;为防止失水,用氮气代替罐中空气,也有可能氮气中含有水份。 同一时间,工人加碱液到洗涤塔中,洗涤塔和贮罐是由一根复杂的管道和阀门相连的,正常状态下阀门是封闭的,但有时会打开或造成泄漏。 金属离子是 MIC 贮罐的腐蚀产物。 (6)忽视工人培训。 由于工厂资金缺乏,管理人员认为赚钱比安全重要,对工人的培训逐渐减少,1982 年发生销售赤字以来,失去了许多熟练工人。事故发生时,仅有 20 名操作工熟悉整个 MIC 工厂。工人素质太低,MIC 操作工应具有大学文凭,而这里都是高中毕业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