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炼铁新技术研究团队简介,数据更新至2016年02月,内容提要,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研究特色与优势,团队长期围绕炼铁新工艺、节能减排新技术及高炉长寿等开展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形成稳定又有前瞻性的研究特色。 (1)炼铁新工艺的理论与应用研究高炉内矿石还原和焦炭劣化过程研究是本方向的主要特色,研究成果曾获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高炉纯氧富氢混合喷吹煤粉炼铁新工艺,揭示出富氢强化铁矿石还原内在规律以及风口混合喷吹燃料的燃烧特性,焦炭劣化行为,实现系统能源优化,降低碳排放。针对铁矿石流态化还原
2、、转底炉直接还原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含碳球团还原软化行为和热态强度形成机理。先后参与和承担国家“十一五”攻关、“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研究特色与优势,(2)烧结配矿与烟气污染物减排研究针对铁矿资源的日益紧张,以及降成本的压力,配矿成为钢铁企业最重要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所在铁矿粉基础特性研究和配矿模型开发具有显著的特色,为钢铁企业铁矿石采购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在国内率先提出在烧结配料中加入抑制剂,利用烧结过程自身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条件抑制二噁英/SO2/N
3、Ox排放的思想。在多项国家自然基金资助下,揭示出胺类抑制剂破坏二噁英合成的内在机理,突破了传统末端治理的弊端,取得了显著的综合减排效果。参与制定国家“十二五”烧结烟气污染物排放标准。2014年6月在马钢完成了工业性连续试验,取得了重大突破。,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研究特色与优势,(3)高炉长寿技术及相关基础研究研究高炉炉衬侵蚀、冷却壁破损行为和机理,成功开发了高炉炉缸炉底状态监测系统并推广到多家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该成果获2011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开发高炉和加热炉喷补技术,拥有系列知识产权和专利。 (
4、4)高炉喷吹煤粉及含能固体废弃物的应用技术与理论国内率先研究通过高炉风口喷吹废塑料、废轮胎类含能废弃物,并在宝钢高炉上进行了工业性试验,为解决污染、替代燃料以及处理大量废塑料和废轮胎提供了关键技术储备。同时也形成了固态废弃物气力输送、高炉风口条件下气化行为和机理研究的新方向。,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研究特色与优势,(5)冶金资源大宗量、高效与可循环利用以实现冶金资源大宗量、高效与可循环利用为主旨。针对冶金一次资源,重点研究多元、劣质难冶炼含铁资源的冶金理论与关键技术;针对冶金二次资源(冶金尘泥、铜冶炼渣、铬渣、镍
5、渣等),重点研究其高附加值、高效利用的相关基础与应用技术。近5年,本团队承担国家级项目11项,校企合作项目4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1600多万;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SCI、EI收录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团队成员,团队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人。,李家新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安徽工业大学校长。 研究方向:高炉炼铁、非高炉炼铁(含碳球团直接还原)、全氧富氢高炉炼铁技术。,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
6、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团队成员,龙红明 博士,教授,博导,冶金工程学院副院长,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委员,美国TMS学会会员,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全国非高炉炼铁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小高炉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铁矿烧结与球团新技术,炼铁新技术与新工艺、冶金资源利用。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企业产学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被SCI、EI收录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出版专著2部。2010年被评为安徽省级教坛新秀,2012年
7、获得首批全国冶金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013 年获得全国冶金优秀教材二等奖。,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团队成员,杨佳龙 博士,教授,博导。加拿大McMaster 大学博士后及高级访问学者,世界钢铁协会低品质矿技术成员,第五届国际炼铁学术会议技术委员。研究方向:高炉炼铁工艺与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研究成果:主持10余项武钢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次参加次国际钢铁/炼铁学术大会并作大会学术报告,并担任分会场主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武钢科技攻关一等奖10余项,2007年被评
8、为武钢突出贡献专家。,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团队成员,王平 教授,宝钢特聘教授 ,硕导。研究方向:高炉炼铁工艺与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研究成果:在高炉操作与炉况处理、无料钟布料研究与测试、炉缸炉底侵蚀模型与高炉长寿技术应用、焦炭劣化与富氧大喷煤研究、高铝渣性能优化、冶金原燃料性能测定与研究、含铁固态废弃物和低品位矿粉回收利用及炼铁生产仿真实训系统开发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马钢、梅山、南钢、济钢等企业合作项目30余项。2011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在ISIJ Internat
9、ional、Ironmaking &Steelmaking 和国家级重点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发明专利5项。,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团队成员,孟庆民 副教授,硕导,院实验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冶金过程优化控制、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成果: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技术合作项目12项,主持校企合作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优秀产学研三等奖、冶金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表论文50余篇,被SCI、EI收录
10、10余篇。狄瞻霞 博士,硕导,讲师。研究方向:炼铁新技术与新工艺,钢铁冶金传输数学/物理模拟。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青年)基金1项,安徽工业大学青年基金1项,负责产学研项目3项,主研3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3篇。,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团队成员,傅元坤 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铁矿粉烧结、球团及高炉炼铁新工艺新技术研究成果:主持完成多项宝钢、马钢等大型钢铁企业横向科研项目,主要有:马钢、南钢高炉喷吹新煤种的技术开发研究;马钢2500m3高炉多焦种低熟料比技术攻关;宝钢粉矿流化床还
11、原反应速度及防止粘结失流技术研究;碱金属对马钢高炉顺行危害的调查和排碱措施的研究;马钢转炉污泥烧结特性及机理研究;宝钢高炉氯平衡、煤气系统氯腐蚀及氯化钙对烧结矿高温性能影响;参与纵向科研项目多项,发表论文10余篇。“高炉高配比利用高铝矿的研究”项目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团队成员,春铁军 博士,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烧结球团理论与新工艺、烧结清洁生产、含铁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及校企合作项目10余项。2012年受
12、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CSIRO)从事铁矿造块研究,2014年以“青年英才”形式进入安徽工业大学工作。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在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ISIJ、Ironmaking&Steelmaking、Mineral Processing and Extractive Metallurgy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 Processing、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9
13、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冶金院长奖”(全国仅5人)。,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团队成员,雷鹰 博士,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特殊场冶金、冶金二次资源选冶技术开发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校企合作项目2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被SCI、EI收录1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授权3项。章俊 硕士(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铁合金冶炼与新金属材料制备研究成果:主持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1项,
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2 项。,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科研平台设备,(1)自动化烧结杯综合测试系统,主要功能:烧结杯是开展铁矿石烧结性能评价、铁矿石烧结配矿优化、烧结工艺参数优化以及提高烧结矿产质量相关技术研究的重要手段。烧结杯可以模拟烧结生产工艺流程的全过程,在烧结杯上部料层表明点燃煤气烧嘴,通过引风机将热风引入混合料层并将料层的燃料点燃,从而达到一定的温度将细小颗粒的混合料烧结成多孔的块矿,然后通过对成品烧结矿的价差得到烧成率、粒度
15、组成、转鼓强度、固体燃耗和利用系数等工艺技术指标。亦可进行烧结过程脱硝、脱硫技术研究。,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科研平台设备,(2)微型烧结杯测试系统,主要功能:烧结微型烧系统是研究铁矿粉基础性能,进行配矿研究的重要实验设备。微型烧结法是根据剖析烧结过程中的温度分布、 废气气氛和不同烧结带的矿相结构而设计的一种烧结固结机理研究方法,对提高炼铁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经济价值。 1)采用计算机与摄像组合技术,对研究铁矿石的烧结基础特性进行过程监控,并提供精确的数据和图片资料; 2)计算机程序控制试样
16、的自动送样和退样装置; 3)计算机自动检测试样的压溃强度数据。,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科研平台设备,(3)铁矿石高温还原软融滴落系统,主要功能:烧结软熔带位置、形状和厚度决定了高炉内煤气的分布状况,对高炉操作有显著影响。研究和掌握含铁炉料的软化、熔化及滴落性能以及高炉的最佳的炉料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该试验装置可以模拟高炉的还原过程测定含铁原料的软化、熔化及滴落等高温性能。 设备参数: 工作温度:0-1550;试料重量:500g 气缸加载压头负菏:0-0.2MPa连续可调 试料层压差:1-2000mm H2O柱 动
17、态应变仪:称量范围0-300g,精度1.0g 位移变送器: 60mm精度等级:0.5级,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科研平台设备,(4)高温熔体综合测定仪,主要功能:该设备主要用于熔体的的粘度、表面张力和密度的测量。采用先进的扭矩传感器技术,提高了检测精度和可靠性,实验数据由计算机自动采集处理。 性能指标: 最高工作温度:1600 温控单元:PID 计算机程序控制 温度变送器:两线制、线性化、温度自动补偿 粘度测量范围:0-20泊,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
18、学冶金工程学院,科研平台设备,(5)炉渣熔点熔速测定仪,主要功能:该设备采用金属铂发热体、CCD 成像、高精度测控元件、传感器等先进技术手段,主要用于测定金属和非金属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形貌变化,以确定材料的熔点(熔化区间),表面张力,研究不同材料之间的界面特性及化学反应过程中固体的变化。具有试样图像变化在线显示、温度熔速自动识别、按程序自动采集、重现性好等特点。,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科研平台设备,(6)煤粉性能测定,主要功能:该装置可模拟高炉风温、负氧量等工况条件,对不同煤种开展燃烧性能研究。,安徽省马鞍山市湖
19、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科研平台设备,(7)热重差热-质谱联用仪,主要功能:该设备主要用于无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冶金等领域样品的差热、热重分析,同时对热分析仪中逸出的气体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性能指标:Setsys Evo同步热分析仪:使用温度: 800 (TG-DSC E-TYPE);1600 (TG-DSC E-TYPE); 1750 (TG-DSC E-TYPE);OmniStarTM 分析仪:工作温度:0-350;样气最大压力:1000 mbar;,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
20、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科研平台设备,(8)高温接触角测定仪,主要功能:该设备主要用于金属/陶瓷复合材料、高温下材料的润湿性,高温高真空下材料的动态变化过程,高温真空钎焊等研究;熔体的表面张力,固体材料熔点的测定。 主要参数: 接触角测量范围:0-180,测量精度:0.1; 表面张力测量范围:0-2000 mN/m ,精度:0.5 mN/m; 最高工作温度:1700 ,温控精度:1 ;标准升温速率:20/min; 光学系统:6倍放大连续变焦镜头,像素768576; 摄像头最大检测速度150张图像/秒,光学曲度0.05% 。,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
21、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科研平台设备,(9)化学物理吸附仪,主要功能: 用于粉体颗粒比表面积孔隙率分析测试。 流动态程序升温(Flow TPR/TPD) 静压态程序升温(Slak TPD) 真空态程序升温(Vacuum TPD) 化学吸附等温曲线 单分子层覆盖量 活性微晶粒尺寸 吸附热 物理吸附等温曲线及微孔、介孔分布 性能指标: 表面积范围:0.0005-5000m2/g 孔体积:下限0.0001cc/g 孔径:3.5-500A,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科研平台设备,(10)岩矿相显微分析系统
22、,主要功能:该设备用于地质、矿物、金相等领域对矿物的专业级科学研究。系统主要由制样、专业级透反射偏光显微镜、图像采集分析及处理系统组成。能够对矿物进行偏光、透反以及锥光观察和显微摄影,观察可与摄影同步进行,通过分析软件能实观图像的技术分析。 主要参数: 1、专业级透反射偏光显微镜。 采用国际最先进的IC2S无限远轴向、径向双重色差校正及反差增强型光学系统,放大倍数范围50x1000x。可进行反射光单偏光、透射光、锥光观察。最大样品空间105mm。,2、图像采集分析及处理系统。工业级高分辨率彩色CCD,有效像素500万,靶面尺寸2/3英寸,单个像素点3.43.4m,带有半导体制冷功能。图像分析软
23、件能进行材料晶粒度测量分析、多相统计、光片中矿物含量以及颗粒大小分布,还可以统计包裹体大小以及个数统计等。,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科研平台设备,(11)热膨胀仪,主要功能:可广泛应用于陶瓷材料、金属材料、塑胶聚合物、建筑材料、耐火材料、复合材料等领域热膨胀系数、相转变、玻璃转化温度、烧结速率控制、添加剂对原材料的影响、烧结的动力学研究等。 设备参数: 温度范围:RT-1600; 升降温速率:0-50 /min; 最大样品长度:50 mm 最大直径:12 mm 气氛:惰性、氧化、还原、静态、动态 。,安徽省马鞍山市
24、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科研平台设备,(12)铁矿球团制备及性能检测,主要设备: 颚式破碎机 锥形球磨机 电动振筛机 磁选机 圆盘造球机 球团生球强度测试仪 球团显气孔率测试装置 球团高温强度在线测试装置 球团抗爆裂性能测试装置 铁矿石(焦炭)冶金性能综合测定装置,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科研平台设备,(13)数值模拟系统,系统构成: 1)CFD计算软件:Fluent 6.3.26 2)HP工作站及高配置计算机; 软件介绍:FLUENT 是目前处于世
25、界领先地位的CFD 软件之一,广泛用于模拟各种流体流动、传热、燃烧和污染物运移等问题。FLUENT 本身提供的主要功能包括导入网格模型、提供计算的物理模型、施加边界条件和材料特性、求解和后处理。FLUENT支持的网格生成软件包括GAMBIT、TGrid、prePDF、GeoMESH 及其他CAD/CAE 软件包。,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科研平台设备,(14)FactSage热力学计算软件,软件功能: 查看化合物和溶液数据库中的各种热力学参数; 自定义数据库编辑与保存; 计算纯物质、混合物或化学反应的各种热力学性能
26、 (H, G, V, S, Cp, A)变化; 等温优势区图计算; 等温Eh-pH图(Pourbaix图)计算; 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计算; 相图计算; 数据库优化; 计算结果图表处理;,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近年来的科研项目,国家自然基金,(1)混合喷吹天燃气和煤粉纯氧高炉新工艺的基础研究,2005.1-2007.12 (2)基于添加固体抑制剂的烧结过程二噁英减排研究,2009.1-2011.12 (3)尿素法同步抑制烧结过程SO2、NOX、二噁英排放及其耦合作用机理,2013.1-2015.12 (
27、4)含碳球团还原过程热态强度的变化规律与形成机理,2013.1-2016.12 (5)铁合金用摇包反应器内渣金两相运动的基础研究,2013.1-2015.12 (6)MNiSn基half-Heusler合金微波固相合成机理及其热电性能研究,2014.01-2016.12 (7)基于全氧富氢炼铁新工艺的焦炭劣化机理研究,2015.1-2018.12 (8)固体制剂对COREX竖炉炉料黏结的抑制行为及机理研究,2015.1-2017.12 (9)铁矿烧结过程微细颗粒物排放行为与控制技术研究,2016.1-2018.12 (10)含能废弃物煤复合含碳球团固结机理与强度控制研究, 2016.1-201
28、9.12铁矿烧结过程中在线同步脱硫/脱硝/脱二噁英工业化应用关键技术开发,2015.1-2016.12,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近年来的科研项目,原料测试 (1)宁钢高炉原料冶金性能研究,2007.5-2012.11 (2)马钢二铁镁质球团矿冶金性能研究,2011.5-2011.9 (3)福建三钢烧结矿冶金性能检测研究,2011.12-2012.11 (4)马钢高炉原料冶金性能研究,2012.1-2012.11 (5)梅钢新矿种岩矿相测定,2013.1-2014.12 (6)梅钢含锌粉尘制备金属
29、化球团的检测与研究,2015.9-2016.6,校企合作项目,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近年来的科研项目,烧结球团 (1)马钢三铁超厚料层均质烧结新技术的开发,马钢,2012.1-2012.12 (2)马钢三铁提高转底炉球团成品率的研究,2010.1-2010.12 (3)马钢低投资的烧结过程中脱硫减排工艺技术研发,2013.1-2013.12 (4)梅钢烧结过程二噁英减排技术的研究与开发,2014.7-2015.6 (5)南钢烧结漏风率测定与治理研究,2013.7-2014.6 (6)梅钢镁质球团综合冶金性能研究,
30、2015.10-2016.6 (7)日照钢铁转底炉含碳球团粘结剂的开发与应用,2015 (8)榆钢新建球团配矿比例技术开发,2014 (9)优化涟钢竖炉球团矿质量的研究,2014,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校企合作项目,近年来的科研项目,烧结与炼铁过程建模 (1)梅钢单种矿评价模型研究,宝钢梅山钢铁公司,2013.1-2013.12 (2)烧结仿真系统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山东星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011.8-2012.6 (3)高炉炼铁仿真模型系统开发,北京金恒博远科技有限公司,2013.9-2014.6 (4)
31、烧结仿真模型系统开发,北京金恒博远科技有限公司,2013.9-2014.6,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校企合作项目,近年来的科研项目,高炉炉体监护 (1)马钢三铁2座4000m3高炉炉缸侵蚀模型,2014 -2015 (2)南钢1#高炉炉体监护系统,2006 -2007 (3)济钢2#1750 m3炉体监护系统,2007-2008 (4)南钢2#高炉炉体监护系统,2008-2009 (5)梅山3#高炉炉体监护系统,2005 -2006 (6)马钢1#2500m3高炉第一代炉役扒炉调查研究,2007 (7)马钢二铁利用
32、高炉烘炉消除冷却壁铸造内应力的新工艺研究与工业应用,2002 -2003 (8)马钢二铁高炉冷却壁内水管结垢与水质研究,2006,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校企合作项目,近年来的科研项目,高炉工艺及相关软件开发 (1)马钢1#高炉物料平衡与热平衡软件开发,2002 (2)南钢5#高炉热平衡测定及热平衡计算软件开发,2002 (3)常州中天钢铁公司高炉配料及工艺计算软件开发,2006 (4)济钢2#1750 m3生产报表系统开发,2007 (5)宝钢1#高炉氯平衡及抑制除尘系统侵蚀的研究,2011 (6)宝钢不锈钢公司
33、高炉高Al2O3渣操作的技术开发研究,2012 (7)梅钢高炉渣铝、镁适宜水平及合适渣量技术研究,2014,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校企合作项目,近年来的科研项目,高炉工艺计算及相关软件开发,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校企合作项目,近年来的科研项目,高炉煤粉喷吹 (1)福建三钢煤粉性能研究,2011 (2)福建三钢高炉新煤种混合喷吹工艺研究,2012 (3)梅钢大高炉低燃料比条件下提高煤比技术研究,2016,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
34、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校企合作项目,近年来的科研项目,高炉炉况诊断及相关技术 (1)马钢4000m3高炉炉况稳定顺行的支撑技术研究,2014-2015 (2)涟钢8#高炉布料模型技术分析,2014-2016 (3)涟钢6#高炉炉缸炉底侵蚀判断预警模型开发,2014-2016 (4)优化涟钢竖炉球团矿质量的研究,2014-2016 (5)中天炼铁厂5#高炉无钟顶布料实测与研究,2008-2010 (6)中天炼铁厂2#高炉无钟顶布料实测与研究,2004-2005 (7)南钢炼铁厂1#高炉无钟顶布料实测与研究,2005-2006 (8)南钢炼铁厂2
35、#高炉炉况恢复,2004-2005,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校企合作项目,近年来的科研项目,低品位矿(渣)综合利用 (1)含铁铜渣制备还原铁粉工艺技术研究,安徽鑫思源,铜陵有色,2011-2012 (2)铬盐生产含铁铬渣深度还原制备含铬铁粉新工艺研究,湖北振华化学,2012-2013 (3)海外某铁砂矿直接还原炼铁工艺研究,中冶海外工程有限公司,2013-2014 (4)海外某镍冶炼厂尾渣综合利用试验研究,中冶海外工程有限公司,2014-2015 (5)多种复杂含镍固体废物有价元素综合提取技术研究,上海西恩新材料公
36、司,2015-2016,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校企合作项目,近年来的科研项目,炼铁及铁前技术培训 (1)中天钢铁,2011-2002年烧结、炼铁各工种培训 (2)江阴兴澄,2006年烧结、炼铁培训 (3)南钢,2012年烧结、焦化、炼铁技师培训 (4)永钢,2010年烧结、炼铁各工种与高炉工长培训 (5)上海梅山,2009年烧结、炼铁技师培训 (6)上海宝钢,2008-2010年各工种中高级工、技师、高炉工长教材,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
37、院,校企合作项目,近年来的科研项目,耐材与矿相研究 (1)莫来石溶胶-凝胶结合耐火浇注料构效关系的研究,省教育厅重点资助项目,2009 (2)安徽池州石门庵金矿工艺矿物学研究,2011铁合金 (1)用于生产中碳锰铁的20m3摇包水模实验研究,广西八一铁合金集团,2010 (2)硅钙钡复合脱氧铁合金自然粉化机理研究,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2010,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校企合作项目,近年来的发表的部分论文,1. LONG Hong-ming, WU Xue-jian, CHUN Tie-jun*, LI Jia-
38、xin, WANG Ping, MENG Qing-min, DI Zhan-xia, ZHANG Xiang-yang, Mechanism on Selective Desulphurization in Iron Ores Sintering Process with Adding Urea. High Temperature Materials Processing, Accepted. 2.Hongming Long, Xiaolong Chen, Tiejun Chun*, QingminMeng, Ping Wang. Sulfur Balance Calculation of
39、New Desulfurization Technology in the Iron Ore Sintering Process, Metall. Res. Technol., 2016,113:107-112 3.Tiejun CHUN, Chao NING, Hongming LONG*, Jiaxin LI, Jialong YANG,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Copper Slag from Tongling Nonferrous Metals Group China, JOM, 2015, Published online, DOI:10.
40、1051/metal/2015054 4. Hongming LONG, Qingmin MENG, Tiejun CHUN*, Ping WANG, Jiaxin Li. Preparation of metallic iron powder from copper slag by carbothermic reduction and magnetic separation, Canadian Metallurgical Quarterly, 2015, Published online, DOI:10.1179/1879139515Y.0000000036. 5. Tiejun CHUN*
41、, Deqing ZHU. Oxidizing Roasting Performances of Coke Fines Bearing Brazilian Specularite Pellets. High Temperature Materials and Processes, 2015, Published online, DOI:10.1515/htmp-2014-0233. 6. Hong-ming LONG, Qing-min MENG, Ping WANG, Tie-jun CHUN*, Yong-lin YAO. Preparation of chromium-iron meta
42、l powder from chromium slag by reduction roasting and magnetic separation.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 2015,22(9):15-20 7. Hongming Long*, ZhuoZhao,Yanquan Chai, Xiaohang Li, Zhongsheng Hua, Yanping Xiao, Yongxiang Yang.Binding mechanism of the amidoxime functional group on che
43、lating resins toward gallium in bayer liquor. Ind.Eng.Chem.Res. 2015,54(33):8025-8030. 8. Tiejun CHUN, Hongming LONG*, Jiaxin LI. Alumina-Iron Separation of High Alumina Iron Ore by Carbothermic Reduction and Magnetic Separation. 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50(5):760-766.,近年来的发表的部分论文,9.
44、 Tiejun CHUN, Deqing ZHU*. New Process of Pellets-Metallized Sintering Process (PMSP) to Treat Zinc-Bearing Dust from Iron and Steel Company.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 2015, 46(1): 1-4 10. Tiejun CHUN, Deqing ZHU*, Jian PAN. Simultaneously Roasting and Magnetic Separation to Treat
45、Low Grade Siderite and Hematite Ores. Mineral Processing and Extractive Metallurgy Review, 2015, 36(4):223-22611. Li Jiaxin, Wei Rufei, Long Hongming, Wang Ping, Cang Daqiang. Sticking behavior of iron ore-coal pellets and its inhibition. Powder Technology, 2014,262:30-35. 12. Tiejun CHUN, Deqing ZH
46、U*, Jian PAN, Zhen He. Recovery of Alumina from Magnetic Separation Tailings of Red Mud by Na2CO3 Solution Leaching.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 2014, 45(3): 827-832. 13. Tiejun CHUN, Deqing ZHU*, Jian PAN, Zhen He. Preparation of Metallic Iron Powder from Red Mud by Sodium Salt Roas
47、ting and Magnetic Separation. Canadian Metallurgical Quarterly, 2014, 53(2):183-189. 14. P.Wang, J.X.Li, L.Y.Zhou, H.M.Long.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oxygen blast furnace process with high injection of hydrogenous fuel. Ironmaking and Steelmaking, 2013,40(4):312-317. 15. Deqing
48、ZHU, Tiejun CHUN*, Jian PAN, Jinliang ZHANG. Influence of Basicity and MgO Content on Metallurgical Performances of Brazilian Specularite Pelle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 Processing, 2013, 125:51-60. 16. Deqing ZHU, Zhiyong RUAN, Tiejun CHUN*, Jian PAN. Utilization of High Sulfur Raw Materi
49、als in Iron Ore pellets.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3, 20(10): 32-38 17. Deqing ZHU, Tiejun CHUN*, Jian PAN, Zhengqi GUO. Preparation of Oxidised Pellets Using Pyrite Cinders as Raw Material. Ironmaking & Steelmaking, 2013, 40(6): 430-435.,近年来的发表的部分论文,18. Deqing ZHU, Tiejun
50、 CHUN*, Jian PAN, Liming LU, Zhen HE. Upgrading and Dephosphorization of Western Australian Iron Ore Using Reduction Roasting by Adding Sodium Carbona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2013, 20(6): 505-513. 19. Deqing ZHU, Tiejun CHUN*, Jian PAN, Zhen HE. Recovery of Ir
51、on from High-Iron Red Mud by Reduction Roasting with Adding Sodium Salt.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2, 19(8): 1-5. 20.LONG Hong-ming, LI Jia-xin, WANG Ping. Reduction kinetics of carbon-containing pellets made from metallurgical dust. Ironmaking & Steelmaking(0.7), 2012,39
52、(8):585-592. 21.LONG Hong-ming, LI Jia-xin, WANG Ping.Influence of dioxin reduction on sintering exhaust gas chemical composition with adding urea, J.Cent. South Univ.Technol,2012, 19:1359-1363. 22.Long Hongming, Li Jiaxin, Wang Ping. Emission reduction of dioxin in iron ore sintering process by add
53、ing urea as inhibitor. Ironmaking & Steelmaking(0.7), 2011,38(4):258-262. 23. Tiejun CHUN, Deqing ZHU*, Jian PAN. Influence of Sulfur Content in Raw Materials on Oxidized Pellets.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1, 18(6): 1924-1929. 24.Zhu.Q.D, Mendes. V. Chun T. J.* et al., Di
54、rect reduction behaviors of composite binder magnetite pellets in coal-based grate-rotary kiln process. ISIJ International, 2011, 51(2): 214-219. 25. Li Jiaxin, Wang Ping, Zhou Liying, Cheng Miao. The reduction of wustite with high oxygen enrichment and high injection of hydrogenous fuel, ISIJ International, 2007,47(8):1097-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