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讲 分析综合,(2010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批注:阅读密码 概述人生境界的四个层次。要准确把握划分的标准。,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
2、级”的人。,“欲求境界”作为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存在于人生的各个阶段。,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阐释“求知境界”的本质特点: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 比较了“欲求境界”和“求知境界”的不同。,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
3、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介绍了“道德境界”与“求知境界”的顺序。注意文中的时间词。,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阐释“道德境界”的本质特点:“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
4、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介绍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审美境界,即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
5、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重申四种境界的关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现实的人生中,只不过会以某一种境界为主。 概括介绍人生境界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解题点拨】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
6、能力。答题时要理清文章结构,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A项,文中只说按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四个层次,而不能说“人生境界”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B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D项,“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错,“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必然联系。,【误区警示】题文比对是理解文本、准确锁定选项的重要一环,但是比对不可走马观花。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能盲目
7、认同;而对那些改换了说法,改换了表达形式,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定。这种流于形式的对比,实际上并没真正读懂文章。有些概括性较强的选项,原文根本没这句话,若简单地与原文去对比,极易出错。一定要从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符合逻辑性上去思考判断。答案:C,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
8、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解题指南】 第一步:细心审读题干,明确筛选范围。题目要求理解“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相关信息集中在文本三、四两段。,第二步:整体感知源信息所在段落,分层概括表述的要点。三、四两段分别介绍了“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要准确把握其本质特点。 第三步:找到每一个选项在文中对应的信息,细心比对,发现问题,判定选项。B项中的“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与原文相悖。,【解题点拨】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联系上下文,咬文嚼字,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据原文,“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
9、同时发生”,因此“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文中也没有相应的说法。答案:B,【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解题点拨】本题考查理解文意与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
10、的语句,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A项,“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错,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C项,“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错,文中说这一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这就是关注自我;D项,“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错,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答案:B,(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是一个想象的空间。
11、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批注:阅读密码 揭示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关系。,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一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二是说,想象空间之所以是想象空间,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极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还是不丰富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自然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举自幼目盲的人和自
12、幼耳聋的人的例子,说明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 说明想象空间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像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之中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或怪诞的美感。,介绍了想象的两种形式:一种是与现实类似,一种是与现实迥异。,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
13、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同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则是有类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介绍两种想象空间带给读者的不同感受。 举红楼梦的例子进一步阐释两种不同的想象空间。,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具体而言,现实空间不是任何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个体人先行存在的。它给任何一个个体人
14、,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任何一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的。总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的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适的。想象空间,概括介绍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有着本质差别。,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尽管他所创造的这个想象空间本身,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间对于它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自由的。假若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的一部“自传”,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在贾府那个现实空间中,是不自由的;而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具体阐释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差别:现实空间对个体人而言是有限的、不完全自由的,想象空间对创作者而
15、言,则是自由的。,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创造的自由。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获得的也是自由的体验;他们已经不受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束缚,他们是在超越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视点上,来俯视这个空间的。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选自王富仁现代中国异域小说研究序,有删改),再以红楼梦为例阐述两种空间的差别。 照应开头,重申观点。,1.从原文看,下列对“想象空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象空间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B.想象空间在读者的直接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C.想象空间是作家经过自由创造开拓出的想象的世界
16、。D.想象空间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自由的体验。,【解题点拨】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为此类题主要在概念的内涵上设置选项。B 项内容与文本第一段中“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以及第三段中“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相悖,故不正确。答案:B,【分析结构、概括要点】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B.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构筑
17、不同的想象空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C.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则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D.文章用先分后总的方式阐述了想象空间的基础、想象的两种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差别等三个问题。,【解题点拨】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明确答题方向。C项,从第三段中“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可知正确。A项,自幼目盲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是说明“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
18、想象空间来”。B项,“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错,它是由其中一种想象形式构筑的。D项,“先分后总”错。,【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解题指南】 第一步:粗读全文,把握全貌,明确文章探讨的中心话题。文本涉及的艺术中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关系。 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阅读,然后用简明的一句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然后再与题中的各选项进行比对,找出各项与原文内容的出入。如B项,经过比对原文,会发现B项对原文断章取义了。,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从中可知文章三段之间应为并列关系,故D项中“先分后总”的说法是错误的。答案:C,【分析概括观点】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
19、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差别越大,越能说明艺术家想象力强、创作水平高。B.类似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与现实关系密切,让人产生如梦如幻的感觉。C.梦幻空间以想象空间为依据,它们都与现实空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D.想象空间能够超越人们感到不自由的现实空间,能让人在其中感到自由。,【解题点拨】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 项从第三段最后一句“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可知正确。A项,文中无依据;B项,张冠李戴,据原文,应为“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让人产生如梦如幻的感觉;C项应为“
20、梦幻空间以现实空间为依据”。 答案:D,【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解题指南】 第一步:整体把握全文,从整体或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形成整体印象。文章分别阐述了作者在想象空间的基础、想象的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差别等三个问题上的看法。,第二步: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明确四个选项都是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而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第三步:把选项代入原文,用心比对,发现差异。A、B、C三项均与原文表述有出入,只有D项是对原文观点的正确概括。,【想一想】一般论述类文章,很多时候找不到明确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把握作者观点并加以分析呢?【拓展延伸】 第一,关
21、注文中运用的材料。作者选择的材料,不论是事实材料还是文献资料,总能代表作者的观点倾向。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第二,作者的评述。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做出概括。题中的D项,便可根据文中作者对“想象空间”的评述判定为正确选项。,一、筛选并整合信息 第一步:读文审题,明确筛选标准,整合角度。 整体阅读全文是答题的基础,阅读时必须掌握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理清文章思路脉络,二是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阅读时要充分利用文章的标题和注释,善于通过文章的关键句子进行突破。 审读题干,明确标准和要求。再次阅
22、读全文,阅读时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第二步:紧扣题目,细心查找信息。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查找信息: 1.投石探波法。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这个“水面”上,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层层查找。一是找准信息区在上文、在下文、在上下文,在一句、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落、在全文。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2.借助“标志语”。,标志语,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结构性标志语,如首先、其次、不过、那么等,【特别提醒】查找信息时一定谨记三点:信息筛选的标准要明确;信息存在的区间要明示;信息整合的要点要
23、清晰。,第三步:文题对比,排除确认。 看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相比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对于有增加、减少或转移表达的部分,要仔细辨认。看选项是否设置了陷阱,形成了干扰。设置了陷阱的项,就是与原文表达不同的项,依据题干要求就可以准确选择。,【想一想】如果清楚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手法,也能提高我们做题的准确率。结合前面所学,你能总结一下干扰项的设置方法吗?,【拓展延伸】1.删删除原文的关键性的限制性成分(状语、定语、补语),造成原意改变,使表意范围、程度轻重等被扩大或缩小。2.调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如主客颠倒、种属概念关系倒挂)或时空顺序错乱
24、。3.改变换说法。包括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赅全,故意曲解,自相矛盾,歪曲现象与本质,颠倒因果,强拉因果,混淆部分与整体,改变肯定与否定,混淆先与后、有与无、大与小、同与异、轻与重的关系,将偶然说成必然,将已然说成将然,将或然说成必然,4.漏遗漏重要信息点,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另一面,断章取义。5.凑胡编乱凑,望文生义,无中生有,东拉西扯,真假夹杂,随意组合信息编选项。6.离选项所述的内容脱离题干要求,答非所问,乱说一通。,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结构、把握思路可从以下角度进行突破:,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可从以下角度进行突破:,四、分析概括作
25、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这些语句或在文章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析中心,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两种方法,正反对比,相似辨析,对于相容、相交、发展、递进的观点,要在相似中辨析出不同,进而提炼出作者的观点。,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选材往往是学
26、术类文章。从表达方式上看,主要是议论。这类文章常常是围绕某个话题或某种现象提出观点看法,并列举分析相关的材料,逻辑性、条理性较强。应考时可关注以下内容: 首先,要关注它所议论的核心概念,与核心概念相关的其他概念,概念之间的关系。 其次,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文章内容,在回答问题时考虑到相关层次间的对应问题,以免遗漏答题点。,最后,整理段落内部句子间的关系。论述类文章常由四种句子组成: 1.观点句(或称为主题句)。通常由主题和作者的观点两部分组成,作为段落传递信息的出发点,简明扼要地告诉读者段落的线索和范围。但是,观点句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位于段首,也可以位于段中、段尾。位于段首的情况比较
27、多见。段首主题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段落主题,有助于确定段落的主线,使各个扩展句围绕段落主题自然展开;段尾主题句具有结论作用,是对前面句子的归纳总结。,2.阐述句(或称为扩展句)。阐述句是用来支持或说明主题句的,是段落主题句的延伸和发展,起着辅助观点句、推展段落中心的作用,对观点句表达的中心思想或举例说明,或详细解释阐述和论证,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并信服地接受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它一般要具备这样的特点:(1)清晰、翔实,有较强的说服力,能清楚地表达思想;(2)条理分明,脉络清晰。 阐述句往往是题目的考查点,要注意它们与观点句的关系,又要注意它们之间的逻辑层次。它有时还包含了另一类句子材料句和过渡句
28、。,3.材料句。材料句常常是一些事实、数据,或者某个人物的议论。 4.过渡句。过渡句是观点与层次之间的衔接。如果能准确辨出这类句子,就较容易弄清论述的层次。 如果能辨析出论述类文章中这些句子的属性,就能更准确、更完整地回答相关的问题。,一、高考题组(一)(2011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时间 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
29、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马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元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
30、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惟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
31、。它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般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段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
32、时间之箭,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B项“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33、”与文中“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相矛盾,故错;C项,原文第5段中“不可逆时间”应该是“线性模式”,选项中说的“不同文化学派”范围扩大,与此矛盾。D项“都可以找到对应”中“都”没有依据。“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的结论属无中生有。,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
34、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中心的能力。文中说“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说明“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错误。,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时间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传统
35、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文意与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D项中“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是属于线性模式,而“钟表的旋转”是属于循环模式,说它“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错误。,(二)(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
36、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
37、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
38、,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
39、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
40、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解析】选A。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目, 可以采取追根溯源的办法, 到文中辨别、筛选与天文学早期情况相关的语句, 然后与所给选项进行核对, 判断其正误。A项在第一段开头,原文只是说天文学的渊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只是“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而非是“已经形成”。此外把“痕迹”说成是“知识和观念”也有不妥。
41、,【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解题指南】 第一步:细心审读题干,明确筛选范围。题目要求是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相关信息集中在文本一、二两段。,第二步:整体感知源信息所在段落,分层概括表述的要点。一、二两段分别介绍了天文学的渊源,物候、观象两种授时方法,古代历法的产生及其在早期的发展情况。 第三步:找到每一个选项在文中对应的信息,细心比对,发现问题,判定选项。“已经形成”与原文中“发现它的痕迹”,显然不同。,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B古
42、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C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掌握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题目选项的表述不可能与原文一模一样, 这就需要找到每一个选项与原文的对应点, 然后判断选项的表述是否改变了原文的意思。找到对应点后,有时还要分析该对应点与其前后语言环境
43、的关系。C项可参考第三段中间,第一,“已完全成熟”,而不是“发展成熟”;第二,原文说新唐书历志按内容把大衍历分为七篇,而不是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七篇,注意文中“它”的指代性。,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D中国古
44、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掌握内容要点的能力。筛选并整合信息一般分两步: 一是归纳文中所提供的信息; 二是根据题干要求找到信息所在的有关语句, 加以比较、 分析、 排除, 然后提取有效信息。C项可参考文章最后一段的开头,原文说明代天文学停滞不前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这并不是说天文仪器是重要原因。A、B、D在文中都能找到对应信息。,二、山东模拟题组(三)(2012潍坊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人的孤寂 朱光潜 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
45、相渗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谈到彻底了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比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联想的又完全相同么?你觉得香的我固然也觉得香,你觉得和谐的我固然也觉得和谐,但是香的、和谐的,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一般人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么?,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
46、。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可以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敏锐。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诗人有意要“孤芳自赏”么?他看见常人不经见的景致不
47、曾把它描绘出来么?他感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么?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地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 一般人在心目中,这位独自踯躅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诗人布朗宁在当代人的观感一首诗里写过一幅很有趣的画像。一位穿着黑色大衣的人天天牵着一条老狗在不是散步的时候在街上跋来跋去,到处探头探脑。他真是一个怪人!诗人的当代人这样想。一般人对于诗人的了解就是如此。,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做一种时髦的消遣么?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礼物么?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
48、都已在耳鼓里震得烂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但是这事谈何容易?“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么?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1.下列关于“曲愈高,和愈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修养越高,他引发的共鸣就越少。B.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格调越高昂,他所得到的赞同就越少。C.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对事物之间的差异刻画越精微,他的知音就越少。D.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达出的观点越是独特,他获得的认同也就越少。,